患者吴某,男,57岁,以“心下闷痛1年余,加重1月”为主诉就诊。现病史:患者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下闷痛,偶伴有绞痛,胸闷不适,气喘,咳嗽,咳声沉重,颜面时有发热发胀感,胁肋偶有发紧感,自觉背部发胀、瘙痒,无皮疹,平素不易汗出,冬季怯寒,自觉体力较前差。1月前上述症状加重,遂来我科就诊,刻下症见:心下痞满闷痛,咳嗽,痰多气喘,色黄质粘,夜间易醒,多噩梦,纳可,小便黄,大便干,口唇紫暗,舌质略红偏暗,苔黄厚腻,脉弦,左寸略沉,尺浮,右尺偏沉。
四诊合参辨为:痰热瘀阻中焦,治宜清热化痰、活血化瘀,遂用小陷胸汤合上焦宣痹汤加减:全瓜蒌10g,黄连6g,法半夏10g,郁金10g,枇杷叶12g,射干10g,炒枳壳10g,厚朴10g,白豆蔻(后下)10g,茵陈10g,桃仁6g,地龙6g,党参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饭后温服。服7剂诸症皆除,随访半年未复发。(出自《伍炳彩医案》)
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见于第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解释道:“热入有浅深,结胸分大小。心腹硬痛,或连小腹不可按者,为大结胸,此土燥水坚,故脉亦应其象而沉紧。按之知痛不甚硬者,为小结胸,是水与热结,凝滞成痰,留于膈上,故脉亦应其象而浮滑也。秽物据清阳之位,法当泻心而涤痰。”道出了大小结胸的不同,同时也可以分析得出小结胸汤证的病机所在。
结合原文,本方方证要点是:
1.上腹部、胸胁部痞满疼痛,拒按;
2.咳嗽,痰黄质稠,或心烦,或便秘;
3.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本方原治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痰浊结于心下的小结胸病。痰热互结心下或胸膈,气郁不通,故胃脘或心胸痞闷,按之则痛。治宜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方中全瓜蒌为君,其性甘寒,清热涤痰,宽胸散结,用时先煮,意在“以缓治上”,而通胸膈之痹;臣以黄连苦寒泄热除痞,半夏辛温化痰散结。本方辛开苦降,润燥相得,全方药虽三味,配伍精当,如《古今名医方论》所述:“以半夏之辛散之,黄连之苦泻之,瓜蒌之苦润涤之,所以除热散结于胸中也。”
本方证需与大陷胸汤证鉴别,本方证心下不甚硬,按之濡软,轻叩即痛,而大陷胸汤证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不论是疼痛的范围还是程度都有很大的区别。本方尚需与诸泻心汤证作鉴别,泻心汤证多为心下痞,而按之不痛。三者合看,可以说小陷胸汤证是介于诸泻心汤与大陷胸汤证之间的一种状态。本方证还需与大柴胡汤证相鉴别,虽都可主心下痛、呕吐、便秘,但大柴胡汤所主有寒热往来,且胸胁苦满更为严重。总之,临床见心下痞闷,按之疼痛,或伴有心烦,失眠,咳嗽、痰黄粘,便秘等,舌红苔黄,脉滑数者,则可用本方。
现代研究发现,小陷胸汤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脂代谢紊乱、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血糖、降血压、消炎、防治肿瘤等方面均有不俗疗效。临床多应用于消化系统的慢性胃炎、急慢性胆囊炎、肝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胰腺炎等疾病;心血管系统的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高血压等疾病;呼吸系统的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以及其他多个系统的以痰热互结为病机的西医疾病。孙劲松等运用小陷胸汤加减方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34例,总有效率为91.18%;熊伟用小陷胸汤合左金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4例,总有效率为92.9%;赵军运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冠心病60例,总有效率为91.7%;罗娜等运用加味小陷胸汤治疗高血压病30例,总有效率为93.33%。在临床中,只要辨证属痰热互结心下型者,皆可使用本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