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便秘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手法辅助排便。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6%,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22%。
病因
慢性便秘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不少药物也可引起便秘。功能性便秘的诊断首先应排除器质性疾病和药物因素所导致的便秘,应进行必要的实验室、影像学和结肠镜检查。
功能性便秘健康指导
1.饮食:选用食品时要注意粗细搭配,少食辛辣、煎炸、肥腻之食物,多选用一些粗杂粮,如玉米面、小米、红薯、红豆等。蔬菜多选用一些纤维素含量较多的,如萝卜、韭菜、芹菜、油菜、南瓜、花生、菠菜等。水果中以苹果、香蕉、鸭梨等含纤维素多。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摄入,平时注意多饮开水,必要时,每日晨起喝一杯温开水。
2.锻炼身体: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做到劳逸结合,如散步、慢跑等。可做腹部按摩从右下腹开始向上、向左再向下顺时针方向按摩,每天2-3次,每次10-20回,效果甚好,尤其对久病卧床、运动减少的老年患者更有益。
3.药物治疗:使用泻剂应在医师指导下根据病情程度及年龄、肝肾功能情况选择适宜自己的治疗方案。使用原则是交替使用各种泻药,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可导致不可逆的肠神经损害,长期使用蒽醌类泻药可导致结肠黑变病。
4.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不憋便,定时排便,以免形成习惯性便秘。结肠活动在晨醒和餐后时最为活跃,建议您在晨起或餐后2小时内尝试排便,即使无便意,也要象征性入厕,形成习惯(条件反射)。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切记不可看书、读报、玩手机等)。老年人切记不能用力屏气排便,以免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只有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才能真正完全解决便秘问题。
5.保持精神愉快:心理因素是影响肠道的重要因素。对一些药物治疗不佳的慢性便秘者,部分通过心理调整可得到改善。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急躁、焦虑和紧张的情绪,避免心理矛盾和冲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健康。避免因害怕便秘加重而情绪紧张,结果更使便秘加重。
慢性便秘者切不可长期自行使用大剂量通便药物,建议您最好到医疗机构就诊咨询,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诊断,分层治疗。努力克服对通便药物的依赖心理,力争通过对生活起居、心理调适等多方面、多环节的综合治疗,促进病情康复。
消化老年科以老年性疾病诊治为基础,以消化内科诊治为特色的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临床科室。科室拥有一支医疗技术精湛、护理经验丰富的医护团队,在老年常见病与疑难病诊治、护理及医疗保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消化内科疾病、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多器官系统疾病等均有很好的疗效。
消化科诊治范围:食管疾病、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胰腺炎、各种肝脏疾病、胆道系统疾病、消化道出血、炎症性肠病、急慢性腹泻、功能性胃肠病、慢性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常规开展电子胃镜、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技术。
医院
消
化
老
年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