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保和丸,出自《丹溪心法》。为消食剂,具有消食,导滞,和胃之功效。主治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现代临床常用于神经性呕吐、高血脂症、鼻窦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小儿积食、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等属食积内停者。
方歌保和丸用曲与楂,陈夏芩翘菔子加,消食和中兼化湿,随方亦有用砂芽。
组成山楂六两,神曲二两,半夏,茯苓各三两,陈皮,连翘,萝卜子各一两
用法上为末,炊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9g),食远白汤或麦芽汤下;现代用法:水煎服,各药按比例酌减。
功效消食和胃化湿
主治一切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厌食呕恶,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方解
本方治证为暴饮暴食,恣啖酒肉油腻面食之类,食积内停所致。《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由于饮食失节,暴饮暴食,脾运不及,食积内停,气机受阻,故胸脘痞闷或胀痛;食积中阻,升降功能失常,浊阴不降,则嗳腐吞酸,厌食呕吐,清阳不升,则大便稀溏;苔黄厚腻,脉滑,为有形实邪内停,生湿化热之征;病机为饮食停滞,气机受阻,胃气不和。治宜消食化滞,理气和胃。
方中重用山楂酸甘微温,善消肉食油腻之积,《本草纲目》谓其“化饮食,消肉积”,故为主药。辅以神曲甘辛而温,消食和胃,能化酒食陈腐之积;萝卜子辛甘下气,长于消面食之积,宽畅胸膈,消除胀满。以上三药合用,可消化各种饮食积滞。食积中焦,生湿生痰,佐以半夏辛温,燥湿祛痰,下气散结;陈皮辛苦湿,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甘平,健脾和中,化痰利湿;食积停滞,郁而化热,又以连翘苦寒芳香,散结清热。诸药配伍,使食积消化,胃气得和。本方虽以消导为主,但药性平和,故以“保和”名之。
保和丸治小儿一切食积。俗语说:小儿常带三分饥和寒是有一定道理的育儿经。小儿嘴馋、贪吃,所以餓不死;一旦多吃易被食所伤。中医认为作为中焦的脾胃犹如一杆衡器,始终保持着一升一降的平衡(中焦如衡)。胃主纳谷,脾主运化。胃所纳的水谷,精微由脾运化(上升)到肺,再由百脉输送到全身。胃气宜降是将“残渣”由小肠进一步分清泌浊后,糟粕由大肠经魄门排出体外。一旦胃纳过多,不能消化,便是伤食,或呕、或胀、或痛、或吞酸、或嗳气……。如果脾气运化失常,为胀为痛为纳呆为乏力等;或滞为寒湿,或湿化为热,变证叠起,累及其他。消食和胃,让脾胃恢复正常的升降平衡,这就是保和丸的宗旨。
加减用药
若见腹胀重者,可加枳实、厚朴以消胀行气;化热明显者,可加黄芩、黄莲以清热泻火;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槟榔以下气通便;兼脾虚者,可加白术以健脾;伴虫积者,可加槟榔、乌梅以安蛔杀虫;呕吐者,可加砂仁、竹茹以和胃止呕;食欲不振者,可加鸡内金、炒麦芽、炒谷芽以加强消食之力等。
禁忌本品有活血破气药,孕妇慎用;湿热中阻证及肝胃火郁证见有胸腹胀满、舌苔黄腻的胃痛者慎用。
同名方
《医级》保和丸由本方加麦芽组成。功能、主治与本方相同。
《杂病源流犀烛》保和丸由山楂肉、姜半夏、陈皮、黄莲、神曲、麦芽组成。功能消食和胃。主治食积痞闷。
《古今医鉴》保和丸由本方加白术、厚朴、香附、枳实、黄莲、黄芩、姜汁、麦芽组成。功能清热理气,消食和胃。主治食积停滞兼有湿热者。
附方
佐脾丸(《杂病源流犀浊》)由本方去茯苓、神曲,加赤茯苓组成。功能与本方基本相同。主治食积痞闷。
小保和丸(《医方集解》)由本方去半夏、连翘、莱菔子,加白术、白芍组成。功能健脾消食。主治食积停滞,脘腹痞满,恶食嗳腐等病症。
保和汤(《医学心悟》)由麦芽、山楂、莱菔子、厚朴、香附、甘草、连翘、陈皮组成。功能消食和胃。主治伤于饮食,心痛,心胸胀闷,手不可按,或呑酸嗳腐,脉紧滑。
方论选录
《丹溪心法》卷3:“保和丸,治一切食积。”
汪昂《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山楂酸温收缩之性,能消油腻腥之食。神曲辛温蒸窨之物,能消酒食陈腐之积。菔子辛甘下气而制面。麦芽咸温消谷而软坚。伤食必兼乎湿,茯苓补脾而渗湿。积久必郁为热,连翘散结而清热。半夏能温能燥,和胃而健脾。陈皮能降能升,调中而理气。此内伤而气未病者,但当消导,不须补益。”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此为食积痰滞,内瘀脾胃,正气未虚者而设也。山楂酸温性紧,善消腥羶油腻之积,行瘀破滞,为克化之药,故以为君。神曲系蒸窨而成,其辛温之性,能消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辛甘下气,而化面积;麦芽咸温,消谷而行瘀积,二味以之为辅。然痞坚之处,必有伏阳,故以连翘之苦寒散结而清热。积郁之凝,必多痰滞,故以二陈化痰而行气。此方虽纯用消导,毕竟是平和之剂,故特谓之保和耳。”
医案精选
鼻窦炎
某男,1.5岁。患儿自出生后,因覆被衣着过厚,常常鼻流黄色浊涕,服太极丸数丸,上症可得一时缓解,几日后复发如常,储纳差,睡眠好,二便正常。查:两鼻孔略红,唇红,手足心热,舌质红,苔薄白欠润,指纹色紫,隐入气关。西医诊断:鼻窦炎;中医诊断:鼻渊。治则:消食导滞、清热宣肺。拟保和丸加减
处方:辛黄、三仙、茯苓、陈皮、连翘、枳壳、莱菔子、桑白皮各8g,半夏、甘草各3g。1剂2日量,日3次,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2剂后,浊涕明显减少。又服4剂,病愈,食亦转佳。随访1年未复发。
涕浊色黄为热象,自服太极丸可取一时之效,说明本病为热为实。患儿从不感冒,故考虑非外感所致。平素嗜食小食品及饮料类,此类食品最易伤脾,而致积滞内停。加之衣被过暖,故郁而为热,热邪熏蒸于肺,令肺气失宣,鼻窍为之不利。热邪煎津成痰,壅阻鼻窍,发为浊涕。本病标为肺,本为胃,故治疗当以消食导滞为主,兼清肺热而取效。
高脂血症
某男,42岁,年11月初诊。诉体检发现血脂增高1年,患者1年前体检发现血脂增高,总胆固醇6.69mmol/L,甘油三酯4.72mmol/L,高密度脂蛋白0.54mmol/L,即自行饮食控制。今复检仍血脂异常,总胆固醇5.39mmol/L,甘油三酯3.42mmol/L,高密度脂蛋白0.70mmol/L,故而求治。观患者体质肥胖,舌质暗红,体胖大,苔白略厚,脉滑数。予保和丸加味粉剂治疗,日3次开水冲服。
二诊:3月后复查,总胆固醇4.65mmol/L,甘油三酯1.73mmol/L,高密度脂蛋白0.94mmol/L。嘱其继续服用治疗,随访体检2年,血脂均在正常范围。
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浊、膏人范畴,相当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有学者提出血脂可作为体内无形之痰的辨证指标。患者嗜食膏粱厚味,饮食过度,致脾的升清、胃的降浊功能相对不足,食积内停,水湿不化,聚而成痰。故以保和丸加味健脾消中、化痰降浊,使水谷得以化生精微,痰浊消散,血脂恢复正常。
神经衰弱
某男,38岁,于年10月初诊。患者诉近1年来失眠,曾屡服安神定志、补脑健脑之中药,以及镇静安眠的西药,疗效不佳,今前来求治。症见:精神萎顿,形体丰盈,夜不能寐,心烦转侧不宁,或寐而不深,头重浊,腹胀脘痞,胸闷多痰,汗多如油,呕恶纳呆,大便不爽,小便黄短,舌红,苔腻微黄,脉滑。追询生活史,知其嗜喜饮酒,夜间好加餐进食肥甘厚味。辨证属食积中脘,胃气失和,郁而化火。治以消食导滞,和胃调中,清火安神。方用保和丸加味。
处方:山楂、茯神、连翘心、荷叶各15g,神曲、半夏、陈皮、枳实、茵陈、竹叶心各12g,夜交藤20g。3剂,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宜清淡饮食,忌夜间加餐。
二诊:3日后,患者诉睡眠大有改善,胸闷脘痞减,汗少痰消。药已对症,效不更方,守方再进5剂而愈。
神经衰弱属中医的不寐,病因多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且虚多实少。本例患者因饮食不节,宿食内停,气机不畅,胃失和降,久则化痰生湿,郁而化热,痰热扰动心神,故不寐。正如《内经·素问》所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医者以保和丸消食导滞以和中,加枳实行气宽中,佐以茵陈、半夏、茯苓、陈皮除湿化痰,以竹叶心、夜交藤主除烦而安神定志,荷叶清利头目,使清阳升、浊阴降。诸药合用,使积消痰除湿去,热散阳升,则胃和神安,失眠证痊愈。
呕吐胃痛
陈某,男,28岁。年5月就诊。
主诉:恶心呕吐2天。2天前,朋友聚会,因开餐时间较晚,席间食入生冷油腻食物及饮酒过多,晚上即觉脘腹疼痛不适,并吐出大量酸腐食物,吐后虽一时畅快,但旋即又出现泛恶欲吐,用偏方治疗,效果不显。诊时见:脘腹痞闷,恶心欲吐,嗳气频频,不欲饮食。大便已2日未下,小便黄。查:舌红,苔厚腻,脉滑实有力。诊断:呕吐(食滞胃脘)。拟消食导滞,和胃降逆之法。保和丸加减。
处方:山楂20g,陈皮12g,半夏15g,神曲15g,炒莱菔子15g,大黄5g,八月札15g,连翘15g,香橼12g,藿香15g,竹茹10g,生姜9g。3剂,每日1剂,水煎,少量频服。
二诊:脘腹舒畅,恶心消失,嗳气停止。再予香砂六君子汤善后。
①山楂,生品用于消食散瘀,焦山楂用于止泻止痢。②莱菔子,炒用既能消食下气化痰,又因其辛散耗气,故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又不宜与人参同用。③半夏,反乌头,其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然经过配伍热痰证亦可用之。④连翘,苦寒易伤胃气,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如照方抄录服药,后果自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