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课题来源
1.2研究目的
1.3研究意义
1.3.1理论意义
1.3.2现实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普惠金融
2.1.2数字普惠金融
2.1.3绿色技术创新能力
2.2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2.2.1有关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
2.2.2有关数字普惠金融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
2.3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2.3.1有关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
2.3.2有关数字普惠金融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
2.4文施评述
3主要研究内容
4研究方案
5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6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经费
7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的措施
8主要参考文献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课题来源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体系”,启动绿色创新发展的市场引擎。年,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降低碳排放强度,取得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效。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加速金融体系创新与市场改革,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完成绿色低碳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
绿色技术是激活生态发展的加速器。但长期以来,我国绿色技术创新能力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严重制约可持续发展。相较于其他技术创新,绿色创新主体具有行业分布广、中小企业多等特点,绿色创新活动本身还具有知识强度密集、投资周期长、不确定性风险高等特点,自有资本和政府补贴通常难以满足资金需求,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意愿与能力都不足。又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尚不完善、不充分,传统金融对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支持作用有限。如今,随着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的进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互联网金融的迅速扩张为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拉开帷幕。普惠金融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时代命题,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我国政府一直高度关切国内普惠事业的发展,并积极推动国际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与深度应用。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普惠金融的运作机理,能很好地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并提高内部治理效率,为经济转型和产业优化提供强大动力,在破解金融困局、优化资源配置、健全现代可持续发展金融体系等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
1.2研究目的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产业的不断升级在促进绿色创新方面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想要探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否影响东北地区某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活动?它可能的作用途径有哪些?对不同产权、行业和地区的企业影响程度如何?鉴于目前数字金融在全球内的发展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较为有限,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加以实证验证,以期为继续推广数字普惠金融事业和激励企业绿色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3研究意义
1.3.1理论意义
首先,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东北地区某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理论意义。随着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率和使用程度不断提高。但由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历史较为短暂,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领域和深度仍有待拓展。国内外文献主要集中在其对经济增长、收入与消费、融资约束等方面的影响,涉及企业创新发展的讨论也大多是从传统普惠金融的角度出发,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创新发展方面的系统性研究更少,目前已有文献聚焦于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等宏观层面。本文从微观企业角度入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并试图推导作用机制,通过实证检验假设的正确性,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视角。另外本文在研究总效应的同时,进一步加入现有研究中较少区分的对不同产权、不同行业和不同区域企业的异质性检验,尝试填补现有学术研究的空白。
1.3.2现实意义
其次,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东北地区某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当前正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艰巨任务的窗口期、关键期,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仍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偏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仍待深入,能源消费比例短期内不会降低。在严峻的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面前,如何利用政策引导金融资源配置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共同发展,彻底完成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的转变,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系统地讨论数字金融对东北地区某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与作用途径,从而让数字金融更好的服务于产业绿色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极高的现实意义及政策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年提出,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担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的服务对象。
2.1.2数字普惠金融
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借助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数据通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一系
列相关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促进了信息的共享,有效较低了交易成本和金融服务的门槛,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范围和覆盖面,通过数字金融共享、便捷、安全、低成本、低门槛的优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技术,构建起基于数据的风险控制体系,从而全面提升了金融的风险控制能力,数字普惠金融很好地诠释了金融科技的初衷和目标,是让长期被现代金融服务业排斥的人群享受正规金融服务的一种数字化途径。
2.1.3绿色技术创新能力
欧盟将绿色技术界定为一种遵循生态理论和发展规律,节约资源和能源,避免、消除或减轻环境负效应的现代生态经济技术系统,具体包括污染防控、源头削减、回收处理、循坏再生等技术(张志勤,;Aguilera和Ortiz,)。与普通的技术创新相比,绿色技术的创新活动特征更鲜明∶一方面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对知识和技术路线突破的要求更高,这样才有可能攻破高污染高能耗的瓶颈;另一方面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开发的目的,除了要承担社会责任外,还期望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张钢和张小军,),而绿色和经济通常难以同时满足(EndrikatJ,)。
2.2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2.2.1有关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
己有学者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标构建,即如何衡量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二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
国内研究早期以文本分析法为主,如郭品()[1]从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等四个维度构造互联网金融指标。后续随着相关数据的丰富以及统计制度的完善,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构建更加科学合理。中国人民银行于年建立了一套包含使用情况、可得性、质量三个维度的官方版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田霖[2]等()回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风险包容度三个维度构建了金融包容水平指数。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研究中心于年、年和年分别发布了三期数字普惠金融数据⑺,由于其多维度性和多层次性等优点得到了学界广泛的认可和使用,目前已有数十余篇文章使用了该指标来衡量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
邱瞎等()[3]基于年银行的年报数据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重点考察了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银行的影响,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会影响银行负债端结构,银行更加依赖同业负债,自身风险增加。傅秋子和黄益平[4]()基于CHFS数据和北大数字普惠金融指标,研究表明数字金融虽然降低了农村生产信贷需求概率,但提高了农村消费信贷需求概率。封思贤和郭仁静()基于我国65家商业银行为数据,发现数字金融强化了银行竞争程度,在降低银行利润效率的同时,提高了银行的成本效率。汪洋[5]等()基于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和北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有利于解决传统金融所产生的阶段和属性锚定。
在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方面,在收入方面,主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在“减贫增收”方面起到的作用。宋晓玲[6]()Ml基于-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黄倩等[7]()基于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增加收入和改善收入分配来促进减贫,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包容性增长。何宗樋等[8]()基于北大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CFPS的匹配数据,研究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不仅增加了贫困发生概率,而且深化了多维贫困程度,且影响呈增大趋势,数字鸿沟将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消费方面,主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何种机制促进居民消费。易行健和周利[9]()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主要通过缓解居民流动性约束和提高居民支付便利性两种机制发挥促进居民消费的作用。谢家智和吴静茹[10]()基于CHFS年的数据构造代际交替模型,发现数字金融缓解了家庭信贷约束,刺激了家庭消费,且这种激励作用对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家庭更明显。张勋等[11]()从支付便利性的角度构建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缩短居民的购物时间,进而增加消费,而不是流动性约束的放松。
2.2.2有关数字普惠金融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
关于金融对于创新的影响,学界已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侧重对数字普惠金融对创新的影响的相关文献梳理。
万佳強等[12]()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有效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困境,进而促进企业创新。唐松等[13]()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可以有效解决企业现有的融资难和贵等问题,助推企业去杠杆,稳财务,从而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增加。
宏观层面,郑雅心()[14]实证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增加区域创新产出,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和增加居民平均工资间接地促进创新产出。梁榜和张建华()[15]将地级市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小企业专利数据匹配后,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城市层面还是在企业层面,数字普惠金融均显著促进技术创新。杜传忠和张远()[16]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可以直接促进区域创新水平提高,还能够通过供给侧改善银行信贷和需求侧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两个渠道间接促进区域创新水平提高。尹飞霄()[17]基于年中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发现数字金融对本区域和相邻区域绿色创新能力均有提升作用,但在不同经济发展和创新水平下,数字金融发展对绿色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存在异质性。
2.3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2.3.1有关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
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标构建方面,年金融危机后,数字普惠金融开始得到国内外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