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成立以来,每隔约25年发布一份关于教育的全球报告。前两份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为促进实现人人享有受教育权、推动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教育工作者学习和研究国际教育理念的基本文献。
站在第三个25年的历史节点,世界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社会生活和教育秩序被严重干扰,环境问题、民主倒退、排斥对立和劳动市场的挑战愈加突显。阴云笼罩之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新的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以下简称“‘教育的未来’报告”),号召全球团结,通过教育变革重塑理想的未来社会,展示了该组织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促进人类和平发展的责任担当。
“教育的未来”报告瞄准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把教育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石。在教育观念上,该报告延续并拓展了年《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的“教育和知识是全球共同利益”的思想,强调应确保每个人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面向全社会强化教育是公共事业和共同利益的理念,鼓励全球团结和国家间合作,通过教育的深刻变革,塑造真正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教育科学出版社承办的“教育的未来”报告中文版发布暨高端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11名中外专家围绕“共同构想教育的未来:全球进程与中国贡献”这一主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研讨。
在危机中重审教育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教育与创新司司长索比·塔维尔首先对报告编写过程做了综合介绍,他指出,“教育的未来”报告的主旨,是在人类共同面临诸多全球性挑战的背景之下,重新思考教育和学习的目的,重新审视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教育遭遇严峻危机,10%的儿童没有上小学,15%的少年没有接受初中教育,教育质量和教育财政投入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倒退。他重申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和共同责任,希望“教育的未来”报告的理念广泛传播,触及更多教育界人士,进一步引领各方讨论,激发创新之举,塑造更好的未来。
“教育的未来”的英文表达是“FuturesofEducation”,其中的“未来”是复数形式。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这表示该报告并非旨在为未来擘画唯一蓝图,而是充分尊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文化传统与发展路径的独特性,欢迎教育相关各方积极投入开放讨论,加强共同的持续全球对话。
“教育的未来”国际委员会成员、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赞赏报告对文化多样性的强调。他特别重视发展中国家参与构建教育未来的道路选择,并且指出,20世纪下半叶亚洲新兴国家的实践表明,以发达国家的理论和经验为参照往往事与愿违,我们应当承认不同国家在教育内容、方法和重点领域等方面的多样性,人类一定可以经由各个国家形式丰富多样的努力,建设一个共享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认为,应该辩证地思考教育未来的“多”和“一”,在探讨多样性的时候,也要看到人类共同的挑战、共同的问题、共同的价值。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认为,疫情深刻影响下的全球危机警示我们,过去试图通过知识去奴役、统治、驾驭和控制这个世界的想法应该改变,人类应该建设一种新的价值观,让教育成为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和谐的中介。
从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提出,这份报告最大的亮点就是使教育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中心主义,维护地球生态文明。他倡导把碳中和理念融入教育内容,加速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认知和行动,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守卫我们的共同家园。
“教育的未来”报告呼吁全球团结合作,而合作的基础是达成价值共识。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任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提出,在新的时代挑战面前,教育改革应当坚持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抵御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单纯的技术主义等对教育的侵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保师指出,面向未来,我们应当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更高维度,思考教育肩负的职责使命,在未来教育的价值追求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广大教育科研人员、一线教师应当通过研究和创新,努力将共同价值的丰富内涵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印刻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中。
缔结契约的关键在于行动
周作宇教授提出,“未来”是一个复杂、开放的时空系统,是基于人类活动的时空构造,人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真正把未来作为我们可以改变的一种状态,讨论未来才有意义和价值。回顾50年前《学会生存》中的很多思想,我们还没有完全消化,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等仍然是要继续追求的目标。历史启示我们、警醒我们,只有将契约付诸行动,才能真正改变我们的方向,抵达我们希望去的地方。
龚克教授认为,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转型交织重叠是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教育在这样的双重转型中要把握好几个关系:首先是工具和目的的关系,要防止以数字化的工具为中心进行改革;其次是“学”和“习”的关系,要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手脑结合发展智育,增强体育和劳动教育;最后是“通”和“专”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知识与能力,和数字化的知识、思维与方法,要深入所有的课程,贯串教育全过程。总之,要重新构建未来世界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培养这种知识能力结构所需要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重新定义教师、学校和社会的角色。学校应该在保障人权、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方面成为典范,成为一个合作、关怀和改变的平台,成为践行人类共同价值的首善之地,因此,应该将改造我们的学校作为深化教育改革、达成新的社会契约的重点之一。
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李希贵分享了学校课程改革创新的经验,他将这一改革过程称作“回到内动力”。所谓“回到内动力”,是指通过项目式学习的精心设计,让整个学习过程“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内在动力,促进他们的合作,发展他们的潜能。李希贵认为,合作和团结绝对不是靠一系列的过度竞争所培育的,我们必须变革学校,使我们培养的孩子具有合作和团结的品格,以应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
朱永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