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稿中,我们总会遇到期刊的“潜”规则,大大提高了发表难度,苦发表无门久矣。同样地,我们也可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我们可以应用的“潜”规则有哪些?往下看!
1)署名千万不要孤军奋战。如果你是研究生,可以带上导师,如果你是青椒,带上教授/副教授同事,或者在/工作的同学。注:添加他们为共同作者要让他们知悉。
高职和双非单位发文难度比较高,核心学术期刊的编辑会根据稿件里的作者信息(单位、学历、职称)来判断稿件质量,而不是以文章的质量作为判断依据。比如,一些编辑部录用稿件对作者的职称等级有规定,职称越高被录用的可能性越大,越低则越难。(此话非危言耸听)
但是,唯身份论造成了发表两极分化,大佬发文章越来越容易,小透明发文章越来越辛酸。背靠大树好乘凉,作者信息加上一个大佬,更容易中!
2)引用所投期刊的相关论文作为参考文献。原因一核心期刊评定的指标包括期刊转载量、转载率、引用量、引用率等,为了提高影响因子,一些期刊明确要求作者引用本刊文章。原因二引用几篇相关文章表明作者投递的稿件是可能适合这个期刊选题的,便于责任编辑初审。
从研究的连续性角度看,研究者对期刊早期发表文章的引用具有一定合理性,但若是因为学术研究以外的因素而引用某期刊早期文献则属于不当引用。
引用几篇合适呢?按照每篇稿件引用30篇参考文献,每篇稿件引用所投的期刊1-3篇是比较恰当的,而且应该来自不同作者/课题组。(卑微作者在线讨好)
3)挂基金课题,级别越高越好。跟期刊引用率一样,基金论文比也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一些C刊,比如《江汉论坛》基金论文比为60%、《东岳论丛》基金论文比为70%、《学习与探索》基金论文比为70%......
基金课题和论文的关系是相互的,论文可以用课题的研究成果来结题,课题结题可以用论文来加分。在一些刊物的经验贴中,不少投稿者点评带课题的文章处理速度较快。这是因为课题可以证明研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拥有课题的研究往往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能够为学术界和社会做贡献。
在论文投稿供不应求的背景下,一些期刊会把是否有基金支持作为一个门槛。这是对作者提高论文质量的变相要求,只有高质量的文章才能得到基金的支持,而且容易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