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自认为是“老胃病”,时常胃痛、胃胀、反酸、打嗝,觉得这都是小毛病,便自己去药店买胃药吃,胃痛来一粒,胃胀嚼一嚼。但是胃病如果不重视,会越来越严重。
胃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按临床发病的缓急和病程长短,一般将胃炎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而反流性胃炎就是慢性胃炎的一种,主要是由于胆汁和肠液混合,通过幽门,逆流到胃,从而刺激胃粘膜产生的炎症。
身体出现以下这些情况,可能惹上了反流性胃炎!
1、吞咽困难
反流性胃炎患者初期症状表现为,在吃东西的时候,经常会表现出难以下咽的情况,到了后期可能会因为食管瘢痕,从而导致患者在吃东西的时候出现食管有灼烧感,这时候可能会由原本的吞咽困难转变为永久的咽下困难。
2、出血
患者可能会有胃出血的情况出现,主要是由于食管受到炎症影响,从而造成食管避的血管暴露,在饮食的时候会被擦破,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胃出血,严重的时候患者会出现贫血,头晕,有时候还会出现便血,或者大便成黑色的情况。
3、食管反流
这种情况具体表现为,患者会在吃过饭之后,感觉有一些液体上涌。并且如果餐后躺下的话,会感觉到有酸性的液体,或者食物反流至食管,患者的食管会出现灼烧感。
生活中,为了避免出现胃炎发作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养胃?
1、食疗调理脾胃
中医认为,养护脾胃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食疗调理,像是早餐食用猴菇帢马谷粉养胃。帢马谷,入胃、肝、肾三经,具有开胃消食、下气宽中、温补脾胃之功效,对治疗寒积腹痛、食欲不振、食积不化等效果显著。中医认为,猴头菇性平味甘,有利五脏、助消化、滋补身体等功效。现代医学陆续证明猴头菇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含有多种氨基酸和丰富的多糖体,可治疗消化不良、胃溃疡、胃窦炎、胃痛、胃胀及神经衰弱等疾病。
猴菇帢马谷粉不仅营养全面,养胃食材丰富,都是采用药食同源的食材,可当早餐食用,常吃可以改善胃部脆弱的状况,达到养胃暖胃,对胃炎胃溃疡等胃病有一定改善的效果。
2、保证三餐规律
不要饥一顿饱一顿,三餐正常吃。只有饮食规律,胃肠运动才能保持协调,功能才能维持正常。
3、不要紧绷着神经,情绪放松
心理调查显示:功能性胃肠病的病人,焦虑、抑郁,显著高于常人。所以,不能忽略精神因素对胃肠道的影响。
4、规律运动
尤其是在秋冬天的时候,一定要记得,运动的时候,要添减衣服规律,不要大热,也不要吹冷风,这样,保持运动过程中的和谐,才可以健康,不使五脏受累,而祸到胃。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一败,病难得愈,胃气尚存,则有一线生机。《医权初篇》中说:“治病当以脾胃为先,又一切虚症,不问在气在血,在何脏腑,而只专补脾胃,脾胃一强,则饮食自倍,精血日旺,阳生而阴亦长矣。试看精气二字,皆从于米,是知脾胃实,诸病皆实,脾胃虚,诸病皆虚,此医家之大关也。”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保持健康的核心要素,因此顾护脾胃就成了养生的第一要务,治疗的不二法则。偏偏在临床上,脾胃病的发病率又是居高不下,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痛苦和困扰。
必须指出,中医学所谓之“脾胃”并不单纯是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脏器,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体消化系统的生理和病理概念。胃为腑,泻而不藏,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为脏,藏而不泻,主运化升清。脾升胃降,一阴一阳,协调着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此外,《内经》有时将小肠、大肠的功能也统括于胃,如《灵枢·本输》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伤寒论》有时亦以胃统肠,如“胃中有燥屎”,此“胃”即指肠而言。现代医学所谓之消化系统疾病大多可归属于脾胃疾病。
1.脾胃病主要是“阴证”
中医所谓的脾胃病,实质上包含了一大类疾病,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以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都可以涵括在内。一般而言,根据中医的辨证,常常可以分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脾胃湿热、气滞血瘀等,从发病的病因病机来看,多是由于禀赋不足、恣食生冷、情志不调、水湿停聚等所致。
《素问·调经论》载:“病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此言不虚。不管是从辨证论治的角度,还是从病因病机的角度,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脾胃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和主要表现都呈现“阴”的特点。脾胃虚弱和脾胃虚寒含义类似,可以理解为气的推动与温煦能力不足。气滞血瘀也是典型的“阴证”表现。脾胃湿热表面上看是一阳证,但是其深层的原因却是水湿停聚,蕴久化热,所以根本上还是阴证。
综上所述,脾胃病以阴证、虚证为主,即使一些表现为阳证、实证的,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虚、寒等所谓阴证的因素。下面我们就要回答,为什么脾胃病主要是阴证、主要是虚证。
关于胃,中医有三句名言。一是“胃以喜为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虚劳门》),意思是说,一般喜欢吃的东西对胃都有所补益,笔者以为这里的“喜”还可以作更进一步的解读,胃如果处于它“喜欢”的温度、湿度、硬度、位置下,就可以更健康。
二是“胃喜暖而恶寒”,这句话言简而意赅,充分说明了胃的“性格”特点。
三是“胃以通为用”,胃是六腑之一,实而不满,以通降为顺。
把这几句话联系起来,就得出本文的标题——“胃以温通为补”。
既然胃以温为补,那么脾胃病主要是阴证、虚证就可以理解了。通俗点说,胃部需要超过一般部位的热量才能正常地工作,如温煦不够,胃就会出问题,呈现出一派寒象、湿象;同理,脾胃不舒服,如果多采取保暖的措施,也多半能有所缓解。
既然胃以通为补,那么任何妨碍“通”的因素都可以造成胃肠道的疾患,比如情志因素造成的肝气郁滞,饮食不当造成的饮食停滞,都可以称之为“不通”,如果用一些促进气血通畅或沉降的药物将有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
需特别强调的是,情志造成的“不通”是促成脾胃病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90%以上的脾胃病患者存在负性情绪,特别是焦虑、紧张、忧郁,笔者也比较认同这一观点。
现代医学也阐明了其中的一些机制,心身医学常将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列为典型的心身疾病。在应激状态下,机体首先保障的是大脑、心脏和肌肉的能量供应,这样做的积极意义是可以应对风险,人类的祖先就是依靠这种办法直面自然灾害和野兽威胁的。今天来自自然界的威胁明显减少,但还是广泛存在,而社会造成的心理压力更为普遍。人们在承受社会压力时和面对猛兽承受的心理压力时其反应机制一样,都会造成大脑、心脏、肌肉血供的增加,但效果却不一样,保障重要器官的能量供应是面对自然威胁生存下来的必然选择,而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往往并不涉及个体的生存,所以这种反应常常是多余的。增加对重要器官的血液、能量供应,就要减少对一些任务不是那么紧迫的器官的供应,而消化系统不幸位于其中。对应激过度的老鼠进行解剖,会发现消化道有淤血,而淤血是血供不足,流动不利的直接证据,用中医的术语来说,是气滞血瘀,也即是“不通”。
2.以自身为例
笔者不是专业的消化科医生,学中医也是半路出家,这方面的临床案例比较缺乏,但作为病家,直接的感受可能比一般医生的感受更深。
笔者先天禀赋不强,又因为鼻衄,自小体弱,属于气血双亏的体质。长时间独自一人在外念书、工作,饮食无规律,作息不正常,另外情绪上也常有波动,比较容易抑郁、紧张,符合脾胃病生成的所有要件。长期以往,胃脘部不舒服的症状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就是胀气、疼痛,伴有腹泻或便出不畅,即中医所谓之里急后重,晨起刷牙常有恶心欲吐的感觉,大概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疼痛难忍,医院做了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糜烂型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
当时的西医予以三联疗法治疗,治疗期间相当难受,印象最深的是消化功能仿佛一夜之间消失殆尽,所有吃下去的食物又原封不动地排泄出来,而且痔疮的症状也出现了,治疗后体重降了好几斤,自感元气大伤,当时就寻思,这样下去,恐怕要出大问题,必须采取对策进行纠正。也差不多就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一个上中医药大学学习的机会,就很坚决地报了名。
系统学习中医以后,觉得中医真是一个好东西,当时还找上课的老师开过一个方子,现在方子的具体内容已不记得,印象中,服药以后,肠道经常会咕噜咕噜地轻响,有点改善,但不明显,中药煎煮麻烦,就是代煎的中药,服用之前需要加热,对我来说,也觉繁琐,中药就停了下来。不吃药,又想要健康,怎么办?还好,中医这个宝库,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方药,更包含了许多保健的哲学和适宜的技法。
当时调理脾胃,还没有形成一个“温通为补”的观念,但回想起来,确实是在不知不觉中践行了这一思路。
首先,就是注意胃部的保暖。
一是外部的物理性保暖,过去经常趴在桌子上睡觉,这种睡觉方式一是姿势不好,容易造成胃肠蠕动障碍,不“通”,更主要的是胃部容易着凉,导致胀气。穿衣服的时候注意不要敞开,衣服下方不能漏风,坐车的时候抱上一个小枕头,睡觉的时候一定要在胸腹部盖上一层被子或毛巾。(小的时候,可能都有这种记忆,父母总会叮嘱睡觉时需要在胸口部位盖上被子,而传统的中国人对胸口的概念实际上非常模糊,现在想来,传统意义上的对胸口保暖,其主要用意也是要顾护脾胃。)
二是内部的保暖,不吃生冷食品,尤其是冷饮,水果不能过多,如遇上冬天,就是要吃也要放在热水中泡一会儿。
其次,是注意饮食调养,对一切吃了感觉不舒服的食物全部从食谱中排除,比如油腻、煎炸的食品,刺激性、容易造成兴奋的食品,如咖啡、浓茶、酒精、可乐,容易造成过敏、胀气的食品,如牛奶、豆浆,吃饭偏于清淡,以七分饱为度。
再次,注意让心情平和。尽量让自己远离竞争性很强的活动,避免出现应激反应,节制娱乐活动,作息规律。
第四、保持肠道通畅,定时排便,自觉有气时可以采取散步、按摩等方法及时排出。
第一点,归纳起来,就是温法、暖法,第二点、第三点、第四点则是通法,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温法也会对“通”有一定帮助,“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就是这个道理。脾胃病多是慢性疾病,脾胃病重在调养,因此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只有长期坚持“暖”法与“通法”,才能显现出效果,所谓“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就是说,聪明和高深的智慧,要用愚钝的方法来保持它。笔者数年下来,对这三点都很重视,尤其是后来成了家,有贤妻打理家务,照顾笔者很周全,饮食作息更有规律,胃病慢慢好了起来,这些年,几乎很少抱怨肠胃不舒服了,肛痔也几乎不发作,当然,如果是碰上逢年过节,酒喝多了,或者饮食太胞,或者肚子着了凉,还是会隐隐不适。
随着对中医的理解以及对心身领域的接触越来越多,更增添了笔者对“脾胃病温通为补”观念的信心。笔者就向身边有胃肠道不舒服的亲朋好友灌输这一理念,只要接受这一理念并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的,没有效果不好的。
3.“胃以温通为补”之理论渊薮与逻辑论证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梳理一下“温通为补”理念提出的古今中外的理论基础和逻辑线索。
3.1胃气是阳气
中医认为胃的第一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这两个短句让我们很容易想到煮饭烧菜的锅子。历代中医中也不乏这样的比喻,比如《医述》曰:“阳气之于胃气,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胃气从宣发处见,虽是宣发,只有其体;阳气从包蕴处见,虽是包蕴,用则无穷。究而言之,阳气即胃中所秉之气,犹夫火之云热也。火性热,故釜底热,则釜中无火之处无不热。火不能化,一切之非火而为火;而火性之热则能化,一切非热而为热。故谷气足则胃气充,尚是后一层事,而阳气充则谷气化,实是先一层事。犹火将欲化彼之非热而为热,自不得不先化此薪之非火而为火也。”
这段话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了胃的特点,胃气是一种阳气,有腐熟水谷的功效,阴气显然不具有这样的功能,既然是一种阳气,如果遇到寒冷的环境,显然就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有一句话说得好,要以物暖胃,而不要以胃暖物,告诫的是不要吃生冷的食物,也是要求保持胃以适当的温度。
更多胃肠日常养护方法,咨询胃肠问题,获赠健康图书资料,欢迎搜索北京到哪里治疗白癜风北京白癜风专家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