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中医师,辽宁省名中医、医院特邀专家、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十五年,师从于国家级名医于作涛先生二十余年,传承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及宝贵的临床经验,发表于国家级医学杂志论文20余篇。
擅长主治: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脂、脑梗塞、脑动脉供血不足、支气管炎、肺炎、肾病、肾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并发症、痛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结石、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肠炎、结肠炎及溃疡、甲碱、甲亢、甲炎郁躁症、腹泻、便秘、泌尿系感染、胰腺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风湿疾病、失眠、更年期综合症、疲劳综合症、内分泌失调、痤疮、湿疹、胸闷、胸痛、心悸、头晕、头痛、失眠、盗汗、咳嗽喘促等内科病症,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
一到冬天,气温骤降,大家要特别警惕这个病:中风!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的脑损伤。中风已经成为我国首位的致死因素,也是最常见的致残原因。在我国,每12秒,就有1人发生中风,每21秒,就有1人死于中风。
冬季是中风的高发季节,且中风常起病急骤,看似防不胜防。但如果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和早治疗,那么中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能够有效降低。
这4种危险因素,易诱发中风
1年龄因素
中老年是中风的高发人群。
2
行为因素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喜爱高盐、多肉、高动物油、浓咖啡、浓茶等;吸烟、酗酒;缺乏锻炼。
3
药物因素
经常服用避孕药也是易发生中风的危险因素。
4
疾病因素
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特别是伴有房颤、高脂血症),以及有缺血性心、脑、肢体血管疾病的患者;脑动脉狭窄以及有家族中风史的人,都是中风易发患者群。
除了无法干预的年龄、基因、遗传等因素外,大部分因素还是可以调控的。
预防中风,要做到这7件事
1
平时多喝水
在生活中,缺水是发生中风的重要诱因。因为缺水会使人体的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黏稠)就容易形成血栓,继而发生中风。
因此,中年人应强化随时饮水的概念,老年人和中风高危人群则要养成“不渴也适量饮水”的习惯。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天的饮水量以尿量保持在毫升以上为宜,这样可减少中风的发生概率。
2
防治原发病
高血压患者应每日测量血压、按医嘱服药,尽可能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监测病情、按时服药。
3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早晨外出前先吃些食物垫肚子,可以预防低血糖及脑血栓形成;保证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饮食原则;少食多餐。
4
注意保暖
天气变化明显,特别是突然变冷时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应多加衣服保暖。
北方的朋友们家里有暖气,小编更要提醒一下,室内外温差过大也容易引发血管破裂,在出门前先穿上厚衣服在室外适应一下冷空气~
5
适度做锻炼
体育锻炼可选择打太极拳、散步、气功等项目;不可整日卧床,久卧床会使血流减慢,引发缺血性中风。
6
戒烟忌酒
吸烟酗酒会进一步损害心脏功能,增加血液黏稠度及血脂,极易诱发中风。
7
劳逸结合,保持愉快的心情
不要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平时可以通过听轻音乐、与身边的人交谈来调节情绪;平时尽量避免情绪激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