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日,是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改院)的30岁生日。
30年前,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中改院应运而生。
30年来,中改院坚持“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院宗旨,坚持以建言改革为己任,坚持以改革的办法办院,实行“小机构、大网络”的运行机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行动研究,坚持“家国情怀、执着精神”的价值追求,努力建设中国改革智库。
在建院时,有人曾提出疑问:海南经济发展、人才环境远不如北京,在海南能办好中改院吗?
中改院用30年累累硕果给出了答案:建言改革开放,以“学术重镇”能量辐射全国,成为中国改革研究的重要基地;情系天涯,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动力支持,逐梦自由贸易港,成为独具特色的社会智库。
取得这些成绩靠什么?带着一些问题,海南日报记者近日走访中改院发现,不少举措,有力支撑其打造成为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智库。
这是以改革精神、创新意识、务实作风和国际视野,走出的一条社会智库发展新路子。
02:16点击查看视频《自贸港弄潮儿》
点击图片看H5产品
《“中改”之策》
↓↓
“小机构”如何产生大能量?
以改革的方法办院,实行“小机构、大网络”的运行机制,探索社会智库发展新路径
在中改院办公楼大厅,一面“员工风采”展墙格外引人注目。该院所有员工的姓名和照片一一在列。
一如建院以来,中改院一直坚持实行的“小机构”模式:不超过50人。
创建于海南海口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供图
人数不多,但与之对应的,是发展成果“质”的追求和“量”的丰硕。
30年来,中改院向中央有关部委提交了余份政策建议报告,出版了余本改革专编著,公开发表了2多篇改革研究论文。这些成果,有些直接被中央决策采纳,有些被用作出台改革政策和法规的重要参考,有些在理论界发挥了引领作用,获得包括“五个一工程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奖”等在内的多个国家级奖项。
在服务海南以及推进自贸港建设的过程中,中改院不断发挥积极作用。年以来,该院形成海南问题研究成果份,其中政策建议64份、研究报告37份、出版物5本,举办学术活动30余次。
建设全国首个中国改革开放数据库,自筹经费,抢救性收集改革开放历史资料;开展改革国际交流与改革培训,有多个研讨会和培训班在全国是首次举办……
这样一个“小机构”,是怎么产生出如此的“大能量”?
作为改革智库,中改院与“改革”结下深厚情缘。建言改革发展的同时,在推动自身发展上,中改院的关键一招,依旧是“改革”。
“自己改自己,用改革的办法办院。”中改院院长迟福林说。
不要行政级别,实行企业化管理,吸引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