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飞院士融合创新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融合创新是科技期刊的发展契机和新生长点。数字经济时代,科技期刊应以融合创新为突破,积极拓展生存空间。”8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馆长郑永飞应邀出席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并作题为《融合创新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

  他在报告中指出,科技期刊出版要与科学共同体同步发展,而科学管理与先进技术是推动科技期刊发展的关键。当前,需要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包括创新办刊理念、加强内容知识服务、建立现代传播体系,从而推动科技期刊深度融合发展。

  郑永飞表示,当前,中国科技期刊内容质量、评审质量和速度、传播力与影响力亟待加强。因此,应立足于中国科技期刊融合创新的发展基础,积极面向国家需求,努力办好科技期刊。

要努力在国际科技期刊竞争中缩小差距

  郑永飞援引日本研究报告指出,在有关自然科学领域研究论文的全部三项关键代表性指标中,中国实现“三冠王”,此前只有美国能够做到这一点。在世界主要国家科学类论文总数变化中,中国科学类论文总数呈指数型上升。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技政策专家卡罗琳·瓦格纳(CarolineWagner)教授在接受《科学》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人都低估中国学术界,认为他们出产了大量成果,可质量有限。这类观点是短视的。

  基于中国论文的发展现状,郑永飞提出三问:中国科学家开创学科方向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有哪些?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工作是在45年前,下一个诺贝尔奖在什么研究方向、在什么时间出现?中国论文数量和引用量的改变对中国科技期刊有什么样的影响?

  “创办几个一流期刊或许不算太难,但要赢得国际科技数字资源竞争,十分困难。”郑永飞表示,目前,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缺少国际化的学术出版集团,尚未获取国际学术出版利润。而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大多“借船出海”,出版是“短板”。论文发表总量世界第一的背景下,中国科技期刊较难吸引来自中国科学家国际一流水平的稿件。

  与此相对的是,国际科技期刊出版多以“巨无霸”模式发展,通过出版“系列刊物”来覆盖科学界的每个角落。同时,国际科技期刊出版拥有成熟的技术平台、国际化的管理能力。

  郑永飞指出,科技论文是科技成果的外在表现形式,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的档案平台载体。随后,他开启了“学术引领期刊”与“期刊引领学术”的深层讨论。

  变与不变的“三重属性”

  科技期刊具有三重属性,分别对应不同人群的多种需求:本质属性对应读者、作者等的个人需求,职业属性对应科研工作者、图书馆人员等的群体需求,产业属性对应出版社和集团等出版单位的盈利需求。

  郑永飞回忆,上世纪80年代求学时,想了解国际研究的最新发现,只能托国外同学邮寄纸本到国内。科技期刊在记录、传播科研成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科技期刊也经历着从印刷时代到数字时代的转变。

  随着科技期刊的生态圈演变,期刊编辑部、出版商、图书馆与科研社区的联系日渐紧密。科技期刊属于出版产业,影响学术共同体,出版服务于学术共同体,且二者相互影响。

  郑永飞表示,如今科技期刊出版要与科学共同体同步发展。论文形式在变化,科技期刊前所未有地重视数据和材料;出版手段在变化,技术的进步促使数据与论文紧密联系。

  在飞速发展的科技期刊出版中,内容质量始终是科技期刊的核心要素。郑永飞介绍,在科研工作者投稿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ntimexchemical.com/zlff/202409/114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