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仿写进阶及范文示例一个从形似到神

上一节,我们就论文“仿写”的两种极端且对立的误读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认知心理学提出了对“仿写”积极理解的方式,之后总结了进入“仿写”阶段的前期准备,即要从寻猎文献、结构拆解、自我反思、及时记录四个方面着手,为下一步的“仿写”做好铺垫。步入“仿写”,我们还要经历一个由形似到神似的进阶过程。本节我们将结合仿写范文及审稿过程中的具体案例对这一过程进行详细分析。

●形似:对范文结构框架的模仿

顾名思义,形似即是形式、外表上的相像,针对论文“仿写”而言,也即对参考范文结构框架的模仿。我们以“非遗”为研究主题来做案例分析。

通过上图左侧的“文章目录”,我们不难看出,这篇论文的整体框架里嵌入了较为经典的“三段式”结构,即从“1引言”(提出问题)到“3非遗档案管理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以广东省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档案为例”(分析问题)再到“4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下非遗档案管理模式优化”(解决问题)。

再以下篇文章《晋陕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的目录为例。

整体而言,此篇论文框架仍旧遵循“三段论”的结构:从“非遗传承保护面临的问题”到“非遗保护的实践”再到“非遗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而前三部分(尤其从第三部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与第四部分“非遗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论述,又明显呈现“总-分”式的逻辑关系(也可说是从宏观到具体)。而单就第四部分(解决问题)中的四个小节(1加快非遗学体系的构建;2加强对非遗传承空间的保护;3设立跨省域的文化生态保护区;4人人皆可为“非遗传承人”)而言,又存在着一种“平行”关系。需要注意的是2、3两部分在标题描述上存在一定的重叠,“文化生态保护区”应归属于“空间”这一范畴之内。

再看(下图)《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协同发展策略研究》的文章目录,可说是“讲究”非常,从一到四,各部分标题分别为:以“文化传承”为旨归,突出价值引领,提升育人新高度;以“专业渗透”为依托,彰显办学特色,拓展育人新领域;以“馆室传习”为抓手,优化教学资源,汇聚育人新合力;以“产学协同”为平台,强化社会服务,激发育人新动能。每个标题的组成结构相同、表述字数相等,既互为对应,又环环相扣。若仅以标题而言,似乎这篇论文只侧重于“解决问题”即提出策略上,但结合正文(未截图)却发现,每一个策略又各自都进行了章节内部的“三段式”逻辑,这恰恰体现了此篇论文的严谨,可谓构思巧妙。

结合上述三例,我们已然能体会到“文无定法”的妙处。纵然是结构“仿写”,其所呈现的具体样态亦各有不同。不少学术小白也确实能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有意识地对结构进行“仿写”套用,急于发表以求速成,若如此(大概率)难免惨遭拒稿的厄运,就其原因主要是“画虎画皮难画骨”,只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本身。

●神似:对范文具体内容的模仿

套用结构(框架)是论文“仿写”的必要过程,但绝非最终目的。“仿写”不仅要重其“形”,更要重其“神”,神似是对“仿写”的进一步要求,应与形似同步推进。换言之,只有历经形似、神似,才能具备实现质变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结合理论、方法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以下图为例:

从这一文章的“篇关摘”来看,论文篇名(题目):《多源流理论视域下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发展困境与提升路径》,其中论文作者借助的是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理论。这为本篇论文的论证提供了立论的理论基础。摘要中:“研究生...的历史使命,如何构建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议题”,作者用一句话交代了研究背景(目的)和研究主题(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随后引入了理论,简要说明了研究框架,即“提出了...并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三方面出发,探讨...的困境”。续而得出研究发现(观点)是“...矛盾以及...是目前阻碍政策之窗开启的重要原因”。最后,指出了此篇论文的研究意义(价值)。短短余字便将一篇逻辑自洽的缩写版论文呈现在读者面前,可谓言简意赅,而作者所要研究的又是一个客观上真实存在且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于(国家、社会的)人才培养而言,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必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美中不足的是,关键词中“政策之窗”“发展困境”概括得较为笼统,没有体现具体的实指内容,但综合“篇关摘”整体来说亦可算是瑕不掩瑜)。

又如(上图)这篇论文,题目副标题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作者使用了访谈法中的“结构式访谈”。研究主题是“在韩朝鲜族移民的身份认同”,研究问题可引申理解为“身份认同(如何)转变”。相较上篇论文,仅就题目而言,这篇论文的题目增加了一个元素,即体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再看关键词中:“华人研究”“移民研究”属于同位词,“韩国”为地域主题词,“海外华人”“朝鲜族”为主体主题词,“身份认同”既可理解为过程性(理论)关键词,也可理解为结果性(结论)关键词。而就摘要来说,这篇论文的摘要质量与论文相比,显然高下立判。开头部分没有交代研究背景,结尾部分也没有说明研究的意义(价值),而本文的研究观点“如果缺乏...将有可能影响韩国整个社会的稳定”,可以说仅仅是一个基于正文论述的推论(偏主观性)。

综合对以上两篇论文“篇关摘”的分析,落实到论文“仿写”的实操中,以摘要为例,我们需要理清一个具体的写作逻辑,即一段精彩的摘要书写即是一篇完整的论文缩写。它的组成部分大体包含研究背景(目的)、研究主题(或问题)、研究框架、研究发现(观点)、研究结论等要素。如何将这些要素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组合,虽然没有百分之百的固定模式,但套路大致类似,即围绕研究主题,先交代(时代、政策等)背景,再提出研究问题(可以设置悬念,不做具体点明,而后进入正文部分,在前言或文献综述部分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进而简单交代研究框架(过程),指出研究发现(观点),最后得出研究结论(意义、价值)。由此,一段逻辑自洽的摘要即将跃然纸上。落实这些具体文字的根本前提是我们要有一个具体的、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而如何遵循推理逻辑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充分借助理论、灵活运用方法、变换剖析视角等具体内容,才是论文“仿写”神似之所在。

●形神之外

我们在努力实现论文“仿写”形神兼具的同时,(尤其学术小白)既不要妄自菲薄,唯“范文”是举,也不要妄自尊大,自以为领悟了“仿写”的奥义,很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写作过程中。标志性的体现是论文中常使用“笔者认为”,即便很多作者刻意隐去“笔者认为”,仍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判断这一情形的依据是观点的提出,缺乏严谨的逻辑推导过程,凭空而出的观点无异于主观臆造。但仍有作者提出质疑,比如将某学者、专家的论文拿来衡量,即“旁人可以这样写,为什么我不能?”这就又陷入了另一个误区——位置错位。换言之,学术小白与学者、专家的学术地位不同,尤其是与学界“顶流”相比,其学术造诣不在同一层级。当然,“顶流”级的人物具备一定(甚至某种程度上是绝对)的话语权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他们的学术素养,诸如知识储备、观察视角、钻研能力、人际社交等等,都是通过日积月累最终铸就的。我们以这些前辈们(发表的论文)为榜样去学习借鉴的出发点并无差错,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再者,他们看似极具个性化的观点,往往是针对学界公认的问题进行论证表达,其问题的真实性及研究此问题的必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而作为学术小白而言,显然不具备这一先决条件。我们仍要按照写作规范,去结合研究背景进行文献综述,找到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而推导研究问题,借助理论(方法、视角等)展开分析,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得到研究结论(结果、意义、价值等)。

由此说来,在论文“仿写”的过程中,宜先要摆正自身的位置。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在情绪调整,时间控制等方面进行自我约束,并以此为助力,提高论文“仿写”的效率。

作者:亓钊(科研写作研究所中文编辑部编辑)请尊重原创,未经许可,拒绝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ntimexchemical.com/zlff/202504/11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