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质破坏
图1地图样破坏:单纯性骨囊肿
图2地图样破坏:骨纤维结构不良
图3地图样破坏:骨内脂肪瘤
图4地图样破坏:骨转移瘤
图5膨胀性破坏:动脉瘤样骨囊肿
图6膨胀性破坏:骨巨细胞瘤
图7膨胀性破坏:内生软骨瘤
图8膨胀性破坏:软骨粘液样纤维瘤
图9浸润性破坏:骨肉瘤
图10浸润性破坏:未分化多形性肉瘤
图11浸润性破坏:骨淋巴瘤
图12压迫性骨缺损:骨软骨瘤
图13压迫性骨缺损:软组织纤维瘤病
图14压迫性骨缺损:软组织血管瘤
二、肿瘤对软骨的破坏
图15骨骺板破坏:骨肉瘤
图16骨骺板破坏:骨肉瘤
图17关节软骨破坏:骨肉瘤
三、肿瘤基质
病理见针状瘤骨并非骨膜反应,它是肿瘤组织突破骨膜向软组织内发展形成的。大切片见到肿瘤血管的生长都与骨干相垂直,血管周围的瘤细胞直接成骨,因而形成针状瘤骨,这种瘤骨最多见于骨肉瘤。
图18实性瘤骨:骨瘤
图19象牙质样瘤骨:皮质旁骨肉瘤
图20象牙质样瘤骨:骨肉瘤
图21棉絮状瘤骨:骨肉瘤
图22棉絮状瘤骨:骨肉瘤
图23针状瘤骨:骨肉瘤
图24瘤软骨:内生软骨瘤
图25瘤软骨:内生软骨瘤
图26纤维样基质:骨纤维结构不良
图27纤维样基质:骨韧带样纤维瘤
图28粘液样基质:软骨粘液样纤维瘤
图29粘液样基质:脊索瘤
图30囊液:单纯性骨囊肿
图31囊液:单纯性骨囊肿
四、肿瘤内液-液平面
肿瘤内液-液平面多数是病灶内囊变出血所致,MRIT2W1为上部呈高信号下部呈中低信号的液-液平面。CT可为上部低密度下部高密度的液-液平面(图32)。液-液平面常见于动脉瘤样骨囊肿、但也可见于骨内腱鞘囊肿(图33)、囊性血管瘤病等其他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图32肿瘤内液-液平面:动脉瘤样骨囊肿
图33肿瘤内液-液平面:动脉瘤样骨囊肿
图34肿瘤内液-液平面:骨内腱鞘囊肿
五、骨和软组织钙化
(一)瘤软骨钙化:瘤软骨常表现为环状钙化,是诊断软骨类肿瘤较为可靠的影像学征象。环状钙化形成于环状软骨、以及软骨小叶边缘的软骨基质。钙质沉着可呈小点状、小条状、半环状或弧形;亦可浓密相连、重叠呈菜花状。钙化环的形态和密度可反映瘤组织分化程度,通过观察钙化环的形态和密度,有助于良恶肿瘤的鉴别。
良性瘤软骨之瘤细胞分化好、生长缓慢、血供充分,钙化环完整,密度高,边缘清楚。良性软骨类肿瘤如骨软骨瘤(图35)、软骨母细胞瘤(图36)、内生软骨瘤(图37)等均可于瘤组织内发生环形钙化。
恶性瘤软骨则呈密度淡薄,边缘模糊的不规则钙化,恶性骨肿瘤的环形钙化,最多见于软骨肉瘤(图38),其次是骨肉瘤。CT是发现肿瘤内软骨钙化最为敏感的检查方法。
图35瘤软骨钙化:骨软骨瘤
图36瘤软骨钙化:软骨母细胞瘤
图37瘤软骨钙化:内生软骨瘤
图38瘤软骨钙化:软骨肉瘤
(二)营养不良性钙化营养不良性钙化为局部钙盐代谢异常所致的钙化。X线平片和CT表现为无结构的不规则形致密影。
良性肿瘤常见于骨内脂肪瘤(图39),恶性骨肿瘤则常见于PNET(图40)和未分化多形性肉瘤。
图39营养不良性钙化:骨内脂肪瘤
图40营养不良性钙化:PNET
(三)静脉石静脉石为软组织血管瘤内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生的钙化。X线平片及CT表现为颗粒状、小环状无结构致密影(图41)。致密钙化在MRI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图42),而骨与软组织内的微细钙化则难以显示。
图41静脉石:软组织血管瘤
图42静脉石:软组织血管瘤
六、骨膜反应
骨膜反应又称骨膜增生,是因骨膜受到刺激,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产生的骨膜新生骨。
正常情况下骨膜不显影,若显影通常提示骨内或骨外有肿瘤等病变存在。与骨破坏的类型一样,不同肿瘤侵犯骨膜可造成不同形态的骨膜反应。
X线平片和CT上可表现为骨皮质外面局限性或广泛性的线状、成层状、放射状、花边状或袖口状高密度影。
良性骨肿瘤通常无骨膜反应,部分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如动脉瘤样骨囊肿、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以及骨嗜酸性肉芽肿等可出现连续线状(图43)或葱皮样(图44)的骨膜新生骨,表面光滑清楚,与骨皮质融合后表现为骨皮质增厚。
恶性骨肿瘤早期可见线状骨膜反应,晚期则出现葱皮样(图45)或梳状骨膜反应,后期骨膜反应常被肿瘤所突破,X线平片表现为骨膜反应破坏、中断、残缺不齐,部分形成Codman三角(图46),在非肿瘤疾患中如血源性骨髓炎,脓肿突破骨膜新生骨时,亦可产生同样征象,不要与肿瘤相混。
图43线状骨膜反应:动脉瘤样骨囊肿
图44层状骨膜反应:骨嗜酸性肉芽肿
图45层状骨膜反应:骨肉瘤
图46Codman三角:尤因肉瘤
七、反应骨
(一)硬化缘地图样破坏或膨胀性破坏边缘显示宽窄不等的反应硬化带,使病变与正常骨形成明显的边界。
硬化缘宽窄与肿瘤生长速度及病程长短有关,一般而言,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者其硬化缘较宽,反之,生长较快发生不久的肿瘤硬化缘较窄,硬化缘的宽窄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有硬化缘者主要见于良性肿瘤(图47、图48、图49),少数也可见于恶性程度不高的恶性肿瘤(图50)。无硬化缘多见于侵袭性和恶性肿瘤。
图47硬化缘:单纯性骨囊肿
图48硬化缘:纤维结构不良
图49硬化缘:软骨母细胞瘤
图50硬化缘:甲状腺滤泡型癌骨转移
(二)反应性骨增生反应性骨增生是病变周围正常骨组织遭到肿瘤破坏后的反应骨,它并非骨肿瘤的特有征象,在骨创伤、骨感染时也可见到。
良性肿瘤如骨样骨瘤、骨母细胞瘤等周围可见反应性骨增生(图51、图52)。原发于骨髓的恶性肿瘤如尤因肉瘤、骨淋巴瘤、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以及部分骨转移瘤均可在肿瘤周围产生大量反应性骨增生(图53、图54)。
X线平片或CT表现为松质骨内斑片状均匀骨化影或大量棉团样骨化影。亦有在多发灶性溶骨性破坏周围产生散在片状骨化影。
图51反应性骨增生:骨样骨瘤
图52反应性骨增生:骨母细胞瘤骨
图53反应性骨增生:骨淋巴瘤
图54反应性骨增生:骨转移瘤
八、软组织肿块
软组织肿块是诊断恶性骨肿瘤重要依据。X线平片、CT及MRI均可用于软组织肿块的评估,X线平片显示软组织肿块作用有限,表现为局部软组织密度增高影,边缘隐约可见(图55),CT和MRI显示软组织肿块明显优于X线平片(图56、图57),可清楚显示软组织肿块的大小、边缘轮廓外,还可清晰显示软组织肿块内部病理变化,对肿瘤定性诊断有帮助作用。
对于软组织肿块影像学需重点观察其边缘、密度/信号均匀性,是否伴有钙化或骨化,增强扫描后强化特点以及瘤周是否伴发水肿等表现。
图55软组织肿块:恶性骨巨细胞瘤
图56软组织肿块:骨软骨瘤恶变
图57软组织肿块:骨淋巴瘤
九、瘤周水肿
肿瘤周边的骨髓水肿表现为T1WT低信号和T2WI、STIR高信号边界模糊的片状影,软组织肿块邻近的正常软组织成分,尤其是肌肉内亦可出现水肿,表现为肿块周围沿肌束方向分布的边界模糊的片状或羽毛状影,有时可连成片。瘤周水肿常见于恶性肿瘤(图58),但也可见于某些良性肿瘤如软骨母细胞瘤(图59)、骨样骨瘤和骨嗜酸性肉芽肿(图60)等。
图58瘤周水肿:骨肉瘤
图59瘤周水肿:软骨母细胞瘤
图60瘤周水肿:骨嗜酸性肉芽肿
往期文章
︾
转载声明:版权申明
来源:黄耀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