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肠腺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幽门螺旋杆菌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的重要病因。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归属于中医胃痛、胃痞、嘈杂等病范畴,主要表现为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胀痛、心下痞满、呃逆、烧心、嘈杂等的病证。中医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上具有显著疗效,同时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起病缓慢,病程缠绵,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预防其发生、迁延、恶变,具有重大意义。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因主要为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素体脾胃虚弱等。脾主运化、主升,胃主受纳、主降,两者配合,保证食物在胃中泄而不藏,使胃处于空虚状态,当各种原因造成脾胃升降失职时会引起中焦气机运行不畅则发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较长,症状多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患者一般脾胃失于运化日久,阻碍人体气机运行,导致胃络血液流通不畅则生瘀血;气郁日久而化热,炼津成痰,痰瘀互结,化为“癥瘕”,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曰“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故脾胃虚弱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之本,脾胃气机升降失职是该病的主要病机,气滞、痰湿、血瘀等为该病的病变之标,血瘀是病程发展甚至恶变的重要标志。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诊断》中将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分成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和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等。枳术汤治疗脾胃气虚的效果显著,常用于脾虚心腹时胀和饮食难消的患者,汤方由白术和枳实、人参、广皮、甘草以及熟砂仁、白茯苓这七味中草药组成;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证的效果显著,能养血调肝、健脾利湿,对肝脾两虚的疗效显著,症见患者腹中拘急、绵绵作痛、头晕心悸等。汤方由当归和芍药、茯苓、白术以及泽泻、川芎这六味中草药组成。

2.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作为中医学重要成员,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亦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公孙等穴位,能够显著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症状,同时升高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影响胃酸及胃蛋白酶源的分泌,促进胃黏膜修复和改善胃肠蠕动,加速胃排等。

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防治

1.顺应自然之道

顺应自然之道,意指使机体顺应四季的变化、顺应自然界阴阳的规律,机体才能正常而不生病。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之根本是万物生、长、化、收、藏。选择合适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如心理平衡、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不过度劳累等。

2.调摄精神情志

喜怒忧恐等情志变化,耗损运气,助心火,心火旺则乘脾,使脾胃运化功能下降。故保持精神上恬淡虚无,神安心静,心无恐惧,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合世俗习惯,不恼郁,禁忧思,以清净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春天使情志随升发之气而舒畅,夏天保持心中没有郁怒,秋天保持意志安定不急不躁,冬天志如伏似藏,保证内心充实。如此这般,真气深藏而顺遂,精神持守而不涣散。

以上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1]邵金华,李岩,王垂杰.基于治未病理论探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防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19(02):65-67.[2]徐超男.中医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研究进展[J].甘肃科技,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ntimexchemical.com/zzbx/88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