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版《医院综合排行榜》和《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正式发布。北京协和、四川华西、医院、医院分列综合榜前五席。(《最新!医院排行榜来了!》)
榜单排名揭晓后,各路媒体蜂拥而至。与此前“点对点”低调公布的“国考”排名相比,医院排行榜的发布形式“简单粗暴”,一次性公开放榜让排名一览无余。
排行榜的情况同样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在“医学界”相关文章的留言区,有用户提出声誉得分、科研得分如何计算等问题,医院的排名合理性、排行榜规则的科学性提出质疑。
在我国医疗机构的主流评价体系中,“医院排行榜”的参考意义究竟有多大?医院未来的指标评价会有怎样的转向?
我国首个第三方评审模式的排行榜,
“医院排行榜”瞄准专科声誉与科研水平
医院由独立第三方进行评价的工作,医院管理研究所年推出的医院排行榜。在此之前,医院主要依医院以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评定[1]。
首个医院排行榜和专科声誉排行榜的评选方法是如何确定的?
复旦榜单“鼻祖”、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曾在接受媒体采访中提到,“考虑到在中国,要获得医疗资源配置状况、医院诊疗结果等信息非常困难,即使获得也因中国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而没有评价意义”[2],医院排行榜没有使用芝加哥大学全国民意研究中心和国际Triangle研究中心的“医疗质量控制评定法”,而是采用了“专科声誉评估法”的方式,再辅以SCI论文影响因子总值、国家级获奖情况等要素,最终制定了评估方案。
医院排名主要依据专科声誉(权重80%)和科研学术水平(权重20%);专科排名主要采用专家评价临床能力。
专科声誉主要是由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委员拟定的专家库和从中抽取的一定样本量进行评选,评价指标涉及学科建设、临床技术与医疗质量等;科研水平参照SCI论文影响因子总值、国家科技奖获奖情况。
为保证公正性,医院管理研究所的采用的方法是:在计算过程中扣除最高分和次高分,以避免参评专医院,每年榜单结果出炉后,对照各位专家当初的投票,测出吻合度,低于5%的专家将暂停其一至两年的投票资格。
即便如此,从医院排行榜设立之初,就不乏针对于专家评审主观性和片面性的质疑。因只设置个席位,又侧重同行评议,复旦版“医院综合排行榜”医院间群雄角逐的“奥斯卡”。
分级诊疗和科研转化导向下,
医院排行榜是否“过时”了?
伴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医院排行榜“不合时宜”的部分正在凸显。
国务院办公厅于年6月4号印发的《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分级诊疗的重要性被提升至新的高度。
顶层文件发布后,福建、河南、湖南、江苏等省份均将“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写入具体实施方案。目的就医院“人满为患”的门诊及住院压力,强化基层的诊疗能力,进而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痼疾。
而“医学界智库”医院综合榜中入选的所医院,多是协和系、华西系、湘雅系、复旦系等“自带流量”医院,医院占据大壁江山,医院身影难觅。
在患者在信息资源不足的前提下,以名誉度为重的医院排行榜,势必会加持“医院”的品牌效应。当患者视榜单排名为准绳,大医院的“虹吸”效应在所难免。
优医院集中,或与“强基层”的国家政策背道而驰。
除分级诊疗外,“推进医学技术创新,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
鼓励技术产出的当下,国家力图破除“唯论文”趋势,更为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而医院排行榜中“科研水平”所依照的“SCI影响因子”和“国家级获奖情况”两大要素可能越来越医院科研成果落地的实际要求。
而值得一提的是,医院专科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