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学术圈,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论文相互引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论文的引用条数大幅上涨,没有个二三十条引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论文写得很好,这种互相引用学术论文的行为,不仅对学术声誉没有什么积极作用,还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如今的学术圈,大家非常看重影响因子,影响因子就是衡量科研工作者成果的一个标尺,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样的指标,不管是影响因子、H因子还是引用数量,在论文中都被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些标准也成了科研工作者在学术上晋升的硬性标准。
在评价标准上,科研工作者也希望能找到一种更加合理、公平的方式去衡量,引用数量成为科研工作者最看重的标准之一,影响因子高的话会增加自己的学术声誉,这导致了论文作者会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论文引用数量,这样能潜在获得直观的利益,有的通过自引,引用自己以前的论文放到新论文当中,第二就是和圈内学者合作,交换引用。
如今影响因子评价的时候,会消除自我引用的数量,这样就不会造成巨大的干扰,但是在合作互引的背后,仍然存在巨大的争议。虽然看似是用正常的引用方式,是学术合作的正常流程,但是经过很多研究之后,发现这种情况能维持合作的关系,影响因子提升之后,科研圈的人实现了双赢,看似皆大欢喜,其实这归根结底就是一种作弊,造成了影响因子膨胀。
如今影响因子过度膨胀,会对影响因子评价工作造成不公平的现象,有些论文的价值被错误的抬高,会给科研资金的分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也会给论文评价带来错误的引导。
学术作品的质量还是学术影响力最重要的因素,在科学发展的背景下,要警觉对主流文献计量学的盲从,解析指标背后的意义,让更多的年轻科研工作者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努力创作出更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杜绝水文,构建一个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圈。
你们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