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10年,医生聊天儿咋还成门学问了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好 http://www.xftobacco.com/

「本文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胡珉琦张思玮

“疾病是一个故事,同样的疾病、不同的患者,衍生出不同的故事。”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曾这样说。

我们每个人都是伴随着听故事和讲故事长大的,可有人在成为一名医生之后,却不再有耐心去倾听一个患者的故事,去和他们的苦难同在。

这里省几分、那里省几秒,医患关系已经被缺少时间、尊重和关心而损害。美国医学人文学和生命伦理学奠基人之一埃德蒙·佩里格里诺将这种行为称之为现代医学之“罪”。

年,美国哥医院的内科医生、文学学者丽塔·卡伦提出了“叙事医学”的概念,强调医者应该具备吸收、解释、回应故事和其他人类困境的能力,从而提高对患者的共情能力、职业精神、可信赖程度和对自己的反思。年,这一概念开始在国内落地生根。

过去十年,是叙事医学在国内萌芽到成长的关键阶段,它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又给医患关系带来了何种改变?

“把医学人文这潭春水搅动起来”

年的11月4日,在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院士的召集下,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叙事医学”座谈会,参会人员不仅有医生、人文学者,还有叙事学者和作家。

他们讨论的内容,不是关于现代医学要如何“找证据”,而是有关如何“讲故事”的。

尽管早在十年前,叙事医学的概念就在美国医学人文学界诞生,至此之后,医疗、教学和科研的各个方面都被打上了听故事、讲故事、创造故事的印记,但国内医学界却对此知之甚少。

叙事医学的出现源于医学人文的重大危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技术理性的发展正在背离人文精神的需求,在医疗界,“去人性化”“生物还原论”和“机械的医学教学”趋势越来越明显。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商业化开始入侵医疗卫生体制。

很多有关医疗卫生的决定不再由患者做出,甚至都不是为患者而做的,而是为利益做出的。

于是,以人为中心的医疗呼唤越来越强烈。

可是,到底如何把人文注入医学,实践者却常常两手空空、不得章法。

年是文学与医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丽塔·卡伦提出了“叙事医学”这一新的名词,把文学与医学带入了叙事医学的时代。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郭莉萍介绍,卡伦认为,当代医学是以牺牲病人和医生的关系为代价的,医学人文必须帮助医生找到一种方法,使他们能够反思自己的实践,认真而坦诚地与其他医生谈论自己对医疗实践的思考和困惑,尽可能准确地理解病人,特别是危重病人所经受的苦难,并感知死亡对人的意义等。叙事,可以为医生提供这种接近病人情感和精神的工具。

卡伦发现,在行医的过程中,医生需要理解病人复杂的叙事。病人“讲”的任务和医生“听”的任务同样艰难,因为大部分的医生并不具备她所说的“叙事能力”。

从这点出发,她认为病人和医生都需要一种新的医学形式。

卡伦对叙事医学的定义是从“叙事能力”出发的,而“叙事能力”是“吸收、解释、回应故事和其他人类困境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医生在医疗实践中提高对患者的共情能力、职业精神、可信赖程度和对自己的反思,由具有“叙事能力”的医生实践的医学就是“叙事医学”。

年,郭莉萍到美国得州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对叙事医学产生了兴趣,次年在参加一次国际会议时对卡伦进行了深入访谈,在《科学文化评论》上深入介绍了“文学与医学”如何转向了“叙事医学”。

无独有偶,从事“叙事理论”和“文学叙事”研究的杨晓霖本与医学不相关,但因家人患病多年,在照顾家人和求医问药的过程中,对生命、对医学、对有质量的关怀和照护等有了刻骨铭心的体悟,结合叙事学的专业研究,也把视线对准了叙事医学。

年4月,杨晓霖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叙事医学的论文——《美国叙事医学课程对我国医学人文精神回归的启示》,9月,又在《医学与哲学》上发表了《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叙事革命》一文,引起了学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ntimexchemical.com/jbgs/12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