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炎症,包括化学或物理的刺激,也有细菌或其毒素引起。化学刺激主要来自烈酒、浓茶、咖啡、香料及药物(如水杨酸盐制剂、消炎痛、保泰松、糖皮质激素等)。物理刺激如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均会损伤胃黏膜,引起炎症性改变。
按发病急缓和病程的长短,胃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是进食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急性胃炎发病快,症状明显,经治疗后一般数日可好转。而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多无明显规律性,常见有上腹不适、饱胀、食欲不振、呃逆、恶心、呕吐、反酸、贫血、乏力、体重减轻等,因此根据症状和体征难以作出慢性胃炎的诊断,确诊主要依赖胃镜检查。
有些胃炎患者看到自己的内镜报告时,常对报告上的描述存在误解而过度担心,下面就慢性胃炎患者内镜下常见的表现(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等)做一简要的解释。
“萎缩性胃炎是伴有萎缩的胃粘膜炎症,其危害程度不在于萎缩,而在于伴随的炎症和萎缩伴随的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不稳定的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才会使发生恶变的几率升高。随年龄的增加,胃粘膜腺体减少(即萎缩)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故胃窦粘膜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萎缩是不可避免的。与年龄相关的轻-中度萎缩像皮肤上的皱纹一样,是正常老化的伴随现象,不会完全逆转,也不需要彻底逆转。对于过度的(超越年龄因素)萎缩改变,只要去除病因会伴随炎症的减轻而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肠化生是胃粘膜损伤后修复的胃粘膜呈现肠粘膜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肠化生是局部环境下(胆汁酸、炎症活动)的一种适应现象,即轻度的小肠型化生并没有危害。如果病因(幽门螺杆菌、胆汁酸、炎症等)持续存在,损伤不断发生,肠化生加重,或呈现不稳定的大肠型化生,就存在进一步恶变的风险。
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都是相同意义的概念。就是不稳定的增生现象,存在恶性变风险,轻度的不典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轻度异型增生,需要积极治疗和内镜随访(一般要求1年内复查)。重度的不典型增生、重度的异型增生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要立即内镜复查,如有局限性改变,一般推荐内镜下微创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