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致癌”?学术界怎么看?
在消化科,质子泵抑制剂(PPI)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
诚然,PPI在短期内的使用能有效缓解酸分泌过多带来的临床症状,但长期使用会导致高胃酸血症和胃萎缩。
尽管美国胃肠病学会(AGA)等机构认可了PPI的长期使用给胃食管反流病(GERD)、Barrett’s食管炎和预防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引起的溃疡相关出血带来的临床获益,但目前学术界仍然认为,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率与PPI的长期使用呈负相关的同时,肠嗜铬样(ECL)增生、胃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生率与PPI的长期使用呈正相关。
从胃癌入手,谈PPI与癌的联系
胃癌的平均诊断年龄为68岁,在男性中更普遍,非白人发病率比白人更高。
全世界范围内,韩国、蒙古、日本的胃癌发病率最高,而中国、蒙古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胃癌死亡率最高。
PPI进入人体后,对胃的局部效应引起了人们对其长期服用带来的胃癌风险增加的担忧。
1.PPI影响胃癌发生的两种潜在机制
?对胃癌的促进作用:
PPI引起的高胃酸血症和低氯酸血症,可进一步导致ECL和胃粘膜增生。
?对胃癌的抑制作用:
PPI能改变酸性肿瘤微环境,抑制胃癌细胞H+-ATP酶或STAT3活性。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PPI的长期使用与胃癌相关,但却缺乏PPI的长期使用与癌前病变(如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之间的联系的临床结果。
此外,观察性研究之间还存在相互矛盾的的地方,比如,若支持PPI的长期使用与胃癌相关,就无法解释美国作为PPI使用频率最高、使用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胃癌的发病率却相对较低的原因了。
2.两项著名观察性研究
(1)Brusselaers的研究:服用PPI超过天,胃癌风险上升至3倍
Brusselaers及其同事使用瑞典的药物、癌症和死亡登记信息进行了一项研究,结果发现PPI长期使用者(定义为:使用PPI超过天的人)任何类型胃癌的标化发病率(SIR)约为普通人群的3倍(SIR=3.38,95%CI:3.25–3.53),其中最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