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6月12日零点
宣布开放个人查重
今年刚毕业的学生表示
“都已经6月了,我们都答辩完了,怎么到这个时候才发公告……”
知网同时还发布《个人查重服务常见问题》,包括向研究生提供学位论文免费查重服务,免费次数由原来的人均1.5次增加到人均3次。个人版定价参照市场通行的按字符数收费的方式,定为1.5元/千字,不高于市场主流同类产品价格等。
大瀚团队曾针对知网事件开展深度采访调研,并于第一时间发表原创舆评文章,随后得到红网、腾讯网、澳中传媒通讯社等国内外媒体转载,以及多方留言评论、专家互动。
红网转载大瀚专家采访是“知”错就改,还是避重就轻?知网宣布开放个人查重,走出了“知”错就改的第一步,高校师生和网友们对此各有看法。截止6月15日10时,全网相关信息高达条,其中正面情绪占比达42%,负面情绪占比为52%。尽管知网回应各方声讨质疑的整改举措已出,但基于知网以往的“习惯性表态”,公众对此持审慎态度。“知网宣布开放个人查重”事件情感占比图(数据来源:大瀚监测中心)中国知网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数据库,知网数据库覆盖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学、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拥有庞大的数据量。横空出世的知网,自创办以来,作为集合众多期刊的大型数据库在线平台,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收尽了具有传播价值的学术文献和期刊,坐拥万文献、核心期刊收录率为99%,并进行数字出版和传播。大大提升了学术传播的效率,其文献价值也毋庸置疑。赵德馨说,“我不希望知网垮掉,我对他们提的是善意的建议,希望他们把知网办好。”此前,有用户表示,下载论文价格畸高,市场乱象频出,不少人上当受骗。如今知网积极做行动开放个人查重,对于减轻广大学生经济负担、抑制论文查重交易纠纷,提供正规渠道有着积极影响。但除了查重问题外,数据库收费过高、不断涨价也是困扰用户的一大难题,中科院等机构及高校都因价格与涨价问题只能放弃续约。另外,很多作者关心的版权收益问题还没得到解决。作者发论文,知网来获利,下载自己论文,还得要付费,逻辑有点不通,知网如何从平台层面维护作者权益,还有待观察。知网在高校市场的占有率近%,其他主要市场的占有率为60%以上。目前,关于知网垄断的调查结果尚未公布,知网如何保证知识分享的公益属性?未来还有什么举措?知识分享还有什么路径可以选择?
知识分享的路径选择在信息爆炸、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知识分享却面临“困境”:高水平学术资源付费过高,能免费的资源质量又过低。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立案调查!论文答辩季离不开的知网终于织网自缚?》文末投票中,28%的网民认为应该进行反垄断立案审查,严惩知网违规行为;其次,也有不少网友支持“加强知网监管,履行公共义务,督促其转变营收模式”。我们到了积极探寻知识分享正确路径的时候了。
大瀚专家观点王小杨:要拓展学术评价的路径方式,建立更科学更开放更多元的评价体系。如知网之外的其他平台,包括新闻网站在内,也应当成为衡量学术影响的因子。于学界而言,也该慢慢认识到,知网仅仅是一个学术资源共享的平台,不可迷失于它所谓的“学术话语权”。再就是不妨探索新技术,促进数据资源要素的市场化,建立收益共享机制,重构知网的商业模式。
律商视界:在国家市场监督局调查开启对知网的反垄断调查后,知网将陆续整改,此次开放个人查重,个人觉得力度不够大,后续仍可能有进一步的整改动作。垄断是知网的运营模式的最大症结,如果社会上存在三到五个“知网”相互竞争,“无形的手”会让知识(学术)市场变得更加公平公正。近年来,知识自媒体以及各种知识APP对于知识扩散的路径都有新的创新,从某种程度上扩大大家的知识面,提升公众常识水平,但是作为专业人士观察,在某些短视频APP推送的貌似专业的“知识”,有时“夹带私货”。自媒体时代获取知识,仍需要一个像报社“编辑”的角色对知识进行筛选。
许岱巍:“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建议国家全资收购知网,尽最大可能体现公益属性,大大降低各项服务收费标准甚至绝大部分免费。打个不恰当比喻:知网商业模式如同各城市血液中心,收录各期刊、论文、著作等几乎免费(公民义务免费献血),高价收费(高价卖血给病人)。
星雨江南:在一个知识和信息双重爆炸的时代,如何利用信息发达优势,充分分享知识,政府、业界、学界都应共同思考。政府管理层面上,应让“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信息化建设项目,成为学术的森林、知识的海洋。尤其要保持项目的公益性。而作为知识分享传导的业界,如失去了最起码的职业操守,迟早会被市场打脸,这次知网就是最好的例证。作为知识源泉的科研院所、高等学府等学界,也应建设好科研学术成果开放平台,来普惠莘莘学子。
曾文英:20多年前,知网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建设了“CNKI数字图书馆”,成为了“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信息化建设项目。但是,知网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让我们看到,知网“一家独大”“我行我素”:公益性不断淡化,商业意识越来越浓厚,违背了初衷。看来,咱们国家也该出手了:一方面,采取有效市场干预措施,加强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发动社会力量,可以由高校、科研等企事业单位出资,收购知网,进而强化著作权管理,维护作者利益,从而建成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新“中国知网”,使之成为“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共享平台,真正成为社会“科学研究和知识共享”的公益平台。
聂范新:要回归学术公益,政府和所属机构改革,加强监督,打破垄断,所属机构承担垄断的后果,政府应鼓励支持其它平台分享论文,这样可以形成良性竞争,避免知网独家垄断。
研究生观点赵语童:建议各平台拓展数据库资源,开放知识资源共享;各高校学术库联合使用,充分保障知识权益与分享知识经济。
刘雅忻:一方面,不断征求民众意见,改进和完善服务定价机制,降低对各项产品及服务的报价,方便普通民众和高校师生、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等可以便利、低价地获取知识和文献。另一方面,加大对知网定价机制的监督,确保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价格的稳定性,避免随意涨价影响我国高校科研、教学工作开展。
费洋:强烈呼吁对知网国有化,把它变成公共服务部门,而不是营利性市场主体。
李敏远:知网目前是一种低价购入高价卖出的盈利模式,所以两边不讨好,可以增加作者稿件录用的酬劳,对消费者可适当降低价格,增加优惠活动。
张静:倘若通过引入广告的方式,以及区分付费和免费不同的专区,来拓展丰富盈利模式,降低“入网”门槛,提高社会价值。
郭宇楹:知识宝贵而不应是昂贵。希望这次知网能够在有关部门的督促下,合理整改,去暴利模式,这也有利于国内学术研究正向发展。
简而言之,当市场不能及时有效解决自身问题,即出现市场失灵时,就需要执法机关的及时干预与介入,纠偏经营行为和矫正定价机制。与此同时还需要国家在学术数据库的开发、运营过程中充分引入或培育市场竞争力量,打破传统的学术数据库版权资源垄断,形成多元竞争格局,从而确立市场竞争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转。
知网及时回应“全面自查、彻底整改”的态度,释放善意的初步举措无疑值得肯定,然而知网在知识产权灰色地带游走,直至目前尚未解决根本问题。
开放个人查重只是第一步,知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后续知网是否会有更大的整改动作,能否更好的平衡好知识公益化和商品化的关系,使其承担起与自身体量相匹配的社会责任,广大用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