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造就了一个大市场,沦为一个纯粹的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世界上商机有时候真的是从天而降,碰到这种事情你不想赚钱都没有办法,比如论文查重。前几年,为了端正学术风气,在职称评定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尤其是代表作必须查重,否则单位都不敢推荐,一下引爆了查重市场。一篇元左右,你算一算多大的市场?对于查重机构来说,是不是相当于天下掉了一个金饼?

当检测机构喜不胜喜的时候,天上又砸下了一个更大的金饼,毕业论文也得查重。全国一年七八百万毕业生,这又是多大市场?但是,问题出来了,查重就能保证论文质量吗?电脑检测能够代替导师把关吗?如果电脑能够保证论文质量还要导师干什么?所以,论文查重看似一项严格的科学措施,实则是不信导师只信电脑的荒诞。

(一)用于事后监督不失为一种方法,作为前置手段则成为文字游戏。

通过查重这种手段,确实发现一些人通过抄袭论文而成了教授、拿到了学历,事实证明查重事后监督是一种很好手段。但是,同样的手段,如果挪到事前去使用,效果却截然相反。区别在于,事后查重让抄袭者毫无准备,而且铁证如山,不服也得服,而事前查重则是安民告示,利于针对,适得其反。

为了遏制学位论文造假,相关机构要求对学位论文造假行为露头即打,实现“零容忍”。各校闻风而动,纷纷要求学位论文必须先行检测,重复率合格之后才能进入论文答辩环节。现在更加厉害,“论文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在晋升使用、表彰激励、参与项目等方面“一票否决”。由于影响终身,事先查重备受重视,尤其是论文写作者。其实,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自己比谁都明白,论文是写的还是抄的或是拼的。

管理者的目的极为明确,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百密还有一疏,这种简单思维自然破绽百出,对于有心造假者来说,也就是一个笑话。一些学生无心学术,只是想混一个学历,平常不看文献、不做实验、不分析数据、更不研究问题,临近毕业要交论文时,拼凑就成了唯一选择。于是,这里抄一段,那里选一节,论文成为“百纳衣”,有的连文字也懒得去顺,不重那是不可能的。

可是,对付这种简单管理有的是办法。不是要先行查重吗,好办,采取技术手段予以降重。一遍又一遍查,一遍又一遍地降,直至合格为止。于是,学位论文在这些人手里彻底沦为文字游戏。网上有许多重复率不达标怎么办的帖子,传授着如何通过文字挪动的办法将重复率降下来的技巧,有的还美名为“科学降重”。

“科学降重”主要有四法。一是替换,采用意思相同的其它词语或短句替换查重中有问题的词语或语句。二是简缩,将大段引用改成核心内容引用。三是凝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所引用文献的内容,表述变了,内容未变。四是变序,将原文先后位置调换,或是复杂句变成简单句、简单句变成复杂句。这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

(二)论文查重只是表面功夫,提高论文质量还得导师亲自把关。

从以上情况看,查重只涉及文字,并不涉及内容,并不能达到提高论文质量的目的,也就是说重复率合格的论文只是文字堆砌符合要求,并不代表论文内容符合毕业标准。尤其是被“科学降重”的论文,往往是以文害义,删除了本不该删除的文字,把通顺的语句变得不通顺,文字中故意加入一些不必要的修饰语,文不成其文,这导致学术风气更加败坏。如此这般,我们的高教永远有量无质。

实际上,只要是自己在研究基础之上撰写出来的论文,是不太可能出现多大重复率的。重复率高的论文,百分之百是七拼八凑出来的,没有任何学术价值而言,纯粹是糊弄自己糊弄学校糊弄社会。要避免这种现象也很简单,那就是导师认真导学,严格把关,学生潜心学习,深入研究,并建立严格的制约机制。这样,经过选题、开题、撰写、修改和审核等环节,不仅论文内容有所保障,而且根本不会出现重复率的问题。即便在选题上撞车了,由于研究思路、实验手段和实验结果的不同,也不可能在文字上有很高的重复率。

(三)学位论文变成文字游戏的三个具体原因。

将查重作为论文答辩的前置手段,既有高校的诸多无奈,也是“懒政”思维的杰作,还有导师把关能力的缺失。这就是学位论文变成文字游戏的三个原因。

“严进宽出”是我国高校培养模式的特色。上中学的唯一目标是“考上大学”,因为考上了大学即意味着毕业,意味着大学双证到手,能够实现人生第一次华丽转身。正是由于这种模式的存在,几十年来,我们的大学基本上没有淘汰的概念,导致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之后满足于60分万岁,在学习上用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也就是轻轻松松混到毕业。与此同时,也导致一些教师对培养人才的质量莫不关心,能过则过。还有,老生不毕业,新生进不来,学校经济也受影响,学校也不管质量。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造就了“宽出”这种现象。

三方造就的培养模式反过来又影响学生的动力、高校的逐利、教师的放任,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也就有了“三个一去不复返”的说法——让一部分学生天天打游戏、天天睡大觉、天天谈恋爱,“醉生梦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让一部分教师“认认真真培养自己、稀里马虎培养学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让一部分学校“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精力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足”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可是,要将“严进宽出”变成“严进严出”并不是几句豪言壮语就可以实现的,依靠查重也于事无补,应该从源头上进行治理。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缩减招生规模尤其是研究生招生规模,使得招生数量与教师把关能力相匹配。

许多高校把扩招当成了开源和提高办学档次的途径,导致教师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在学术方面进行把关。一名导师带着一群研究生,既要教学,又要科研,还得带研究生,忙不胜忙,只能采取牧羊式的培养方式。到了毕业季,导师也好,评审专家也罢,在短时间之内要阅读评审海量的论文,力不从心,有的甚至看一遍的时间都没有。另外,由于平时工作量太大,导师阅读学术论文的数量极其有限,更不可能熟悉毕业生所写论文涉及的所有文献资料,即便能够认真阅读所有毕业生的论文,也失去了把关能力,即使论文是抄袭而来,导师往往也浑然不知。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非得完成不可,能够怎么办?于是查重就被寄予重担,承担起论文把关的责任。虽然查重不能对内容进行把关,至少可以避免出现论文抄袭这种学术丑闻,反正论文水平也无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ntimexchemical.com/lcjc/103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