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梓青
在毕业季来临之际,除了拍上美美的毕业照,和同学一起毕业旅游,毕业论文同样成为毕业生们所关心的问题。最近,“毕业生学位论文查重乱象”引发网民热议,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3.8亿。有学生表示,即便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写的论文,一检测还是大量重复。(5月17日新华网)
引入论文查重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的行为。不可否认,现在的机器查重,在防止学术不端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毕竟学术再渊博的人,也很难掌握所有的文献资料,并做出准确判断,但是机器可以通过海量的文字比对,对论文的重复率给出精确的百分比。
此外,机器查重降低了发现论文是否存在抄袭的门槛。即便是不从事学术研究的普通人,同样可以通过机器查重,对一篇论文抄袭与否做出大致的判断。实际上,近年来爆出的不少学术不端的猛料,都离不开机器查重的功劳。
然而,论文查重带来的问题,同样让不少毕业生“苦查重久矣”。大部分学校为了杜绝学术不端的行为,都会要求学生毕业论文的重复率低于某个标准才能进行答辩,而这个标准在近年来越来越严格:从原来普遍的30%到现在普遍的20%,甚至是10%。
任何论文都难免存在自然重复率,有些领域的论文更是如此。例如历史方面的论文,往往需要引用大量的史料,而某些经典的史料被不同人多次引用不可避免。如果将这些史料都作为重复的部分,会令学生陷入两难的境地:引用较多的史料会被系统认为重复率过高,而如果少运用史料,则显得论文资料不扎实、不充分。
同样的困境体现在法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专业的论文写作中。无论是法条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都是这些专业论文写作的基础材料,且不能够更改,两篇完全不同的论文,都可能使用同样的基础材料。如果将论文中的这些内容都作为重复,难免会令学生无所适从。
此外,任何的学术研究都必然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现在规范的毕业论文,都必然有文献回顾的部分,而“文献回顾”往往成为查重的“重灾区”。已有文献的作者、篇名、主要观点概述,都可能被机器认为是“重复”,但我们显然不能因此认为这是剽窃和抄袭。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不是通过查重的论文就没有问题?随手搜一搜就会发现,网络上各种“降重”的方法比比皆是:改写、同义替换,甚至把中文原文翻译成英文再翻译回中文……这会产生两个负面的结果:第一是催生论文代“降重”、洗稿等灰色产业,第二是逼着学生不说人话——为了“降重”而改写,不得不改变正常通顺的表达。
那是不是论文查重成了无解的难题?其实不然。论文查重的结果应当是评判论文的参考,而并非决定论文是否参加答辩或通过的门槛。机器查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穷尽最多的可能,这是人力所达不到的。只要将机器查重的结果随论文原文一并提交给评审作为参考,大多数有学术基础的评审,都可以轻松分辨该论文是否存在剽窃和抄袭。
本文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