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杨振宁,可能还会有人不认识,但提起中国首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者,那么没有人会不知道吧。杨振宁的一生始终与科研联系在一起。
他是首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却在早年加入美国国籍,又在晚年选择回国。
这时候其子孙都已经定居于美国,他回国真的只是因为“落叶归根”,想要回国养老吗?
杨振宁其人
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他的父亲杨武之是知名数学家,是中国第一位因数论研究获得博士的学者,父亲的引导和家庭的熏陶使他从小热爱数学,这也为他之后踏上科学之路打下了基础。
他父亲从美国留学归来后就任西南联大与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杨振宁也与父亲任教的两所大学关系匪浅,他本科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后又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
年杨振宁获得奖学金后开始赴美留学,继续深造,他考入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正式开始他的物理研究工作,也是这时候他开始同李政道合作,但此时的两人估计都没有料到后来他们能获得诺贝尔奖。
在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两年后,他们就因为论文——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至此,所有人都开始认识了这位华人物理学家。
获得诺贝尔奖应该是杨振宁最为人所熟知的学术成就了,但他的学术成果远不止于此。尽管他35岁就获得了他人所仰望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在科研人员里是极为年轻的,同时也证明他有着更大的潜力。
事实也正是这样,他并没有止步于此,在此后他不断在物理领域研究探索,取得了13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都称得上是诺贝尔奖级别的。甚至可以说于年的获奖的研究成果并不是他所有成果中最突出的一项。
所以,由此可见,杨振宁在物理学界是多么得厉害。他的学术成就在物理界首屈一指,他的理论成果也影响深远。他被称为20世纪物理学白银时代的奠基人。
晚年回国
杨振宁于人生的晚年阶段回国引发巨大讨论,其主要争议点在于,大众认为他在祖国艰难的时候不回来,认为他曾背叛了祖国,也有人认为,杨振宁是为了回国养老,坐在功勋上“享福”的。
尽管现在又恢复了中国国籍,但是中国人还是对此颇有微词。
然而事实究竟是怎么样呢?真的如大众所说吗?这位已经晚年的伟大物理学家到底因为什么原因而选择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呢?
但实际上,事实却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都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不是中国人了,那么杨振宁是在什么情况下加入美国国籍的呢?
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是因为当时国家情况混乱。
当时杨振宁回国,国家没有能力支持他继续研究,当时他为了能够继续进行物理研究选择留在了美国。那么为什么加入美国国籍,则是因为他所要继续进行的研究需求。
在某种程度上,如果他不加入美国国籍,他是接触不到更高的研究环境的。
他物理研究的高度全世界也只有华盛顿实验室能够支持他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杨振宁研究的是理论物理,研究的都是理论知识,即便是当初回来,对中国的帮助也不大。所以再三权衡之下,杨振宁选择了加入美国国籍。
值得一提的是,杨振宁的父母始终都在中国大陆生活。或许他在加入的那一天,也在想着在未来的某个时候能回到祖国吧。
而他在年回国时,年纪已经很大了,也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回来养老的。
要知道对于杨振宁来说,在年这样一个中国经济还没有飞跃发展的时期,而且前一年才刚刚发生了非典疫情,在美国和在中国的生活环境哪一个更好其实并不难选择。
而且以杨振宁的成就,他在美国也是极为重要的物理学家,能享受到很好的待遇。当时,他的子孙都已经在美国定居了,而且发展得都不错。
所以,他不仅不是回国养老的,甚至于可以说是他放弃了自己可以在美国享受到的优越生活,选择回到祖国。
爱国之心
对于杨振宁来说,回国根本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他为什么要回来,他自己很清楚也很坚定。杨振宁就是要用自己在学术上和国际上的名气,为中国招揽人才,用自己一生的才学,在晚年为祖国培养人才。而这就是他对祖国的爱。
年回国后,杨振宁在中国定居,从此往返于北京和香港之间。年纪已经八九十岁的他没有退休,而是为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奔波。
他回国后,以自己在物理学界的身份,为中国邀请回了很多外国的科学家,比如图灵奖得主姚期智。从而大大缩短了中国科研与世界科技前沿之间的距离,为中国继续培养出优秀的科研人员做出贡献。
同时我国一些重点大学的研究所也是在他带头引领下,开始创立的,其中就包括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杨振宁不知疲倦,在他的带领下,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才。
杨振宁还以个人名义为清华捐献了万美金,同时已经七八十岁的他还亲自为清华本科的同学上课,在清华任教做学术,他不收分文。
正是由于他的存在,引领了更多的学子在物理领域不断前行,积极探索,使清华的物理不断缩短与世界一流顶尖大学的差距。杨振宁为我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出大贡献,值得人们尊敬。
结语
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巨大成就,我们毋庸置疑,他的爱国之心我们也不应多加怀疑。
他加入美国国籍究竟是因为什么,我们不清楚,但我们清楚他在晚年时回到条件并不好的中国。
他的回国在学术和科研上的热情鼓舞了很多年轻人,为我国持续培养优秀的科研人员做出了贡献,值得尊重,让人佩服。
文/趣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