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导师,延毕都是压垮坠楼研究生的最

今天看到了“女研究生疑被卡论文而坠亡”的新闻,深为那个和我同龄的女孩痛心和惋惜。她生前面临的种种压力和一些行为,都勾起了我对于自己读研生涯的回忆。

晚上视频的时候与男友聊到“中传女研究生疑因论文被卡,延迟毕业而选择跳楼”的新闻。

目前在高校读研究生的他,想到自己的毕业和论文,叹了口气说:“跨专业写论文真的很难,我也想过要跳楼。”

当然,男友会这么说,只是因为最近上网课作业太多任务太繁重,加上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暂时没什么思路,而发的一句牢骚。

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之后,他的情绪平复了很多。

这些年男友跨专业考研和读研的努力与压力,我都看在眼里。

在之前的文章致我的射手座男孩:愿你永远如少年一样中,我也写过他的经历。

我自己也读过研究生。

不过我的研究生专业与本科专业一致,再加上我的导师始终对我很关照,整个论文的写作以及毕业的过程也相对顺利。

但即便如此,在写作课程论文、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初稿的阶段,我也经历过那种选题的抓狂和纠结,以及憋一天也写不出一个字的绝望。

读研,对于我一个普通院校毕业的本专业学生,尚且有过如此艰难的时刻。更何况那些跨专业的同学呢?

假如其中再遇到与导师意见的不合与争执,甚至和导师翻脸,那学术生涯真的岌岌可危。

01

读研期间,我有两名印象比较深刻的同学,小Z和倩倩。

小Z是跨专业读研。

尽管在初试当中取得了很高的分数,但她毕竟没有受过大学四年的专业训练。对于课堂上老师提到的很多名词和书籍都是一知半解,也经常在其他人与老师互动的时候保持沉默。

她曾对我坦言说“后悔跨专业读研”。

她本专业是理工科,当时考虑到理工科女生就业的困难,以及她个人不喜欢一天到晚做实验记数据,才放弃了原本能够保研本专业的机会,跨考到了我们这个文科类专业。

刚开始,她真的是在用尽全力去看书读论文,甚至还去蹭本科生的课去补基础。

但人都是有惰性的。坚持了大概一个学期之后,她开始懈怠,偷懒,对于课程论文也开始只求“水过”,不再像从前那么较真。

毕业之后,她去了上海。从事的是与本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薪水也和优秀一些的本科生所差无几。

刚入学时,她还有着“要读博士”的雄心壮志。

现在如果再问她还有没有学术梦想,她定会摆摆手:“不读了不读了,写论文太头秃。”

02

倩倩是从大类被调剂到小类来的一名同学。

说实在话,她具有自己独特的批判性思维,学习也比较认真刻苦。

但她的一些行为,却总是成为我们看不懂的“迷之操作”。

刚入校选定导师时,倩倩就因为对自己选到的导师不满意,站在教室门口抹眼泪。

这一举动让进进出出的老师,尤其是她的导师知道后,都感觉非常尴尬。

之后她拿着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去评奖学金,第二作者的名字挂的竟然不是她自己的导师,而是学院里的另一位老师。

这些行为已经对她的导师够不尊重了吧,可倩倩后来丝毫没有收敛。

在论文开题之前,她自作主张定了选题,并私自拿去给其他院校的老师帮忙修改。

可校外的老师又不是她的研究生导师,何必对她的论文尽心尽力呢?

可想而知,在答辩组所有老师的综合考量之下,她的开题成绩是倒数第一,不得不参加二次开题。

她的导师在被其他老师质问她开题质量的时候,只无奈地回复了一句:“她定这个选题,之前也没找我讨论过啊。”

最后,倩倩换了题目。在毕业答辩时,又因为论文中的一些细节,和答辩委员会的老师现场互怼。

那位老师也是个火爆脾气,撂下一句:“这是论文答辩,不是秀你口才的表演场。你再不虚心,我可以立马给你一个不及格,让你毕不了业。”

事后,有其他老师评价倩倩:“幸亏这不是我的学生,要是我学生,从一开始开题,我就不会给她签字。”

03

举这两个例子,一是想说明跨专业研究生在读研期间面临的难度和压力。

二是想论证,在整个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与导师保持良性沟通的重要性。

据坠亡研究生家属表示,女孩也是跨专业考取的动画专业研究生。读研期间做研究写论文的压力,与本专业的学生相比,可想而知。

尽管在同学口中,她很爱思考,写论文也很认真,还参加过去年的青年学术论坛。

但学术这件事,隔行如隔山,哪怕是同班同学,不做同一个方向的选题,也无法准确评价对方的论文究竟是好是坏。

只有研究生导师,或者同层次的高水平老师,才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阅学生的论文。

再加上家属表示,在去年该同学想要发表论文请自己导师署名时,因为与导师观点相左,导师不肯署名。所以她请其他老师替她签了字,才发表了论文。

这种绕过自家导师找其他老师帮忙的行为,在研究生的学术生涯中,本身就犯了大忌。

导师签名意味着导师需要对这篇论文负责。如果一个学生在导师本不同意的情况下,擅自绕开导师,让其他老师签名并协助自己发表论文。

这样的行为不仅伤害了导师在学术圈内的声誉和权威,一旦论文出现问题,后续的追责也会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

导师在气头上,暂时放弃对学生进行论文指导,也可以理解。

但在该导师尚未解除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且学生多次诚恳道歉的情况下,仍然不给学生进行选题方面的指导和建议,甚至拒绝与学生的沟通,只是简单粗暴地回复了“延毕”的决定(家属语)。

在学生坠楼死亡后,也没有一句慰问。

这的确会让家属感到人心凉薄,也属于导师的失职。

就算这个女孩情商低,个性强,还得罪过导师,但这都不是导师对她不闻不问的理由。

因为研究生导师的职责,就是在学生读研期内,在对学生给予学术研究方面的指导的同时,关心学生的身体及心理健康状况,并与学生之间定期进行沟通,培养科研与综合素质齐头并进的合格人才。

而不是对学生的求救和挣扎坐视不管。

就目前家属方面的发声来看,女孩因为与导师沟通不畅,被导师放弃,再加上无法按时毕业的压力,与自身精神和心理的崩溃。

都推动着她走向了26楼的那个窗口,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04

作为跨专业读研的学生,在面对学业上难以翻越的高山,和陌生领域科研的压力时,应该怎么做?

首先,要及时与导师沟通。即便你和导师的学术理念再有冲突,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交谈,总好过一气之下绕开导师,去寻求他人帮助。

只要学生不是特别执拗,钻牛角尖,能够听得进去导师的建议。

一般而言,导师都不会故意针对自己的学生,在发论文、开题以及毕业这些事情上人为设置关卡。

因为这样做对导师而言,百害而无一利。

一个学生三年五年拖着毕不了业,导师难道会为此感到骄傲吗?

相信我,如果你是一个“学渣”,学术理念还和导师不一致。导师巴不得你快点毕业,请走你这尊“大神”,不再为你操心。

因此,只要态度好,肯低头,愿意踏实跟着导师的安排走。

同时对于自己心理上的困惑和对未来的规划,也能够主动坦诚地与导师交流。

让导师了解你的所思所想,才好对你的行为和学术方向做出下一步的指导。

其次,要有一两个能够理解你的朋友我们都知道,很多事情对同龄人倾诉,常常好过对父母导师等长辈倾诉。

因此,在学业上遇到压力时,有一两个能够替你排忧解难,和你说话聊天的朋友,显得尤为重要。

我读研的时候,当被选题和论文搅得心烦意乱时,总会把自己的烦恼告诉男友。

他虽然和我不是同一个专业,但他另辟蹊径的建议和想法,常常也会点亮我的思维,推动我的研究。

现在,他在学术的道路上遇到了挣扎和阻碍,尽管我不明白他们专业的具体理论,但我能够通过自己读研的经验,来总结和告知他一些排解压力的小技巧。

甚至哪怕我什么都不说,听他吐槽完最近的生活之后,也能够释放他的压力。

其实,无论在哪个人生阶段,我们都需要这样能够倾听自己的朋友或伴侣。

他们的存在,能够成为人生道路上常伴你左右的那束光,驱散你一个人奋斗的孤独。

最后,要学会自己调整心态坠楼女孩的妈妈说,她曾经劝过女儿:“大不了我们不要这个毕业证,妈妈不会怪你。”

但读过研究生的人应该都知道,三年汗水付出换来的这两张证件,有多么不容易。

如果在最后一刻白白放弃,又有多么不甘心。

有许多人指责女孩的心理承受能力太过脆弱。

但其实我想说,暂且不论这个医院确诊的精神分裂患者。有些痛苦和挣扎,真的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果鞭子没有落到你的身上,请不要指责别人的惨叫和疼痛。

还是那句话,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父母对于女儿的崩溃,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但想要走出对后果过分夸大的想象,和木已成舟的延毕定局,任旁人说再多的宽心话也没用,走出心结只能靠自己。

在这里,我对这个与我同龄却选择轻生的女孩表示遗憾和惋惜。

哪怕延毕一年,迟工作一年,只要活着,未来就有无限可能。

而现在,死者长已矣。

目前,中传已经做出回应,启动调查程序。

希望女孩的亲人们能够平复情绪,希望她的导师和母校能够给出一个相对客观公允的回应。

希望这个热爱动画的年轻女孩,一路走好。

北鱼,文学硕士,海外教育工作者。认真写文,愿煮字为药,疗愈身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ntimexchemical.com/lcjc/115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