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美国20世纪著名的生理学家坎农首先分析了不同情绪状态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并区分了有利或不利于胃肠道分泌和收缩的各种情绪,认为“胃肠道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他的研究还证明,情绪不仅对胃肠道功能有影响,而且与心血管、肌肉、呼吸、泌尿、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等系统功能也都存在着类似的关系……
不少人在焦虑、愤怒、忧伤、紧张、生气等情绪状态下会表现出胃肠不适的症状:上腹部隐隐不适,口干口苦,甚至反酸、烧心;有些人会出现下腹部胀痛不适,或感觉肠道叽里咕噜、肛门排气不断,甚至伴有急迫的便意,排便后仍有不爽的感觉;有些人还可能伴有全身不定位的疼痛,睡眠不佳,心情郁闷或烦躁等心理障碍。反复就诊却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如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等),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功能性胃肠道疾病”。随着医学科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现在医学界一致认为,胃肠道病变并伴有心理障碍均被称为“胃肠道心身疾病”。
10%城市人患病
胃肠道心身疾病并不属于新的病症,而是一直普遍存在人们当中,只是随着近几年来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大,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一项调查表明,胃肠道心身疾病在我国城市中发病率为10%左右,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更高。一般来说,发病率以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多,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多,特别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白领、学生等从事紧张脑力劳动者高发。胃肠道心身疾病患者中,中青年人占50%左右。虽然它不会致命,却可显著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而逐渐被人们所 很多人经常有这样的不适:从口腔、咽喉、食管到胃肠道,甚至肛门都不舒适,经常间歇性口苦、口干、恶心、咽部有异物感、胃食管有烧灼感、腹痛、腹部不适、腹胀,腹痛多位于左下腹部,腹痛时即有便意,腹泻多为水样便或糊样便,常在早、晚餐后发生,也可以表现为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常伴有腹胀、肠鸣、嗳气、排气增多,全身症状有失眠、心悸、气短、手足出汗、头晕、月经紊乱、全身游走性疼痛等。医院又查不出明显的问题。
还有一些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或慢性胃炎、肠炎患者,作过一大堆化验检查,经过各种常规治疗甚至抗幽门螺杆菌正规治疗,十几年再复查胃镜或肠镜仍诊断为胃炎或肠炎,有的终身都是各种“胃炎”或“肠炎”,真是“此炎绵绵无尽期”。反复躯体不适,辗转于全国各地却久治不愈,不仅耗资巨大,疗效甚微,甚至误认为外科疾病,将胃、胆囊、阑尾等脏器切除者也屡见不鲜。患者饱受折磨,以及对疾病的恐惧担心癌变,加上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如社会工作的竞争、家庭生活的矛盾等),久而久之,心里越来越焦虑、抑郁,甚至躯体表现不适等心理障碍油然而生,引发心身疾病。这不仅对原来固有疾病的恢复不利,重者会悲观厌世。据统计,有15%~20%的患者最终自杀,这种危害远远大于固有疾病。
患者自身的焦虑、多疑和抑郁等心理因素,加上医患之间对心身疾病的认识不足,常导致胃肠道心身疾病的反复发作,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有的患者因担心某些食物会引起腹泻,而不敢进食、不得不回避一些应酬;因担心频繁腹泻而放弃旅行;因担心患有其他医院就诊,多次接受胃镜、肠镜或钡灌肠造影检查,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的患者甚至因病情严重而不得不停业养病。事实上,任何慢性疾病均可导致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而后者会进一步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反过来加重疾病。
造成以上症状的原因有哪些呢?世界上关于胃肠道心身疾病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肠道感染、食物因素、内脏感觉异常、胃肠动力学障碍、胃肠道激素与神经肽、遗传因素等有关。
现在认为,精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有人因为矛盾争吵生气时常出现不思饮食、胃胀满、肚子一拍砰砰响;有人面临考试和突发事件时常出现腹部不适和如厕次数增多即是典型例证。心理障碍者如焦虑、抑郁症等常伴有胃肠道疾病,且成为这些患者就诊的主诉,如果稍微留心一下患者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他的心理障碍。研究表明,应激所引起的心理变化常可引起胃肠道动力和内脏感觉异常,此类患者抑郁、焦虑和疑病症的评分明显高于正常人,患者的疼痛阈值和精神评分存在相关性。
精神心理因素可影响胃肠运动和内脏感觉,还可通过中枢神经作用而影响胃肠道分泌功能。脑肠轴概念的提出,为进一步了解精神心理因素对胃肠道生理的影响提供了基础。脑肠轴是将认知和情感中枢与神经内分泌、肠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相联系的双向交通通路。
精神心理异常有家族聚集现象,在门诊就医的心理障碍患者家属中,常发现患有同样的焦虑、抑郁、神经性厌食和胃肠道疾病。
综合治疗有良效
由于胃肠道心身疾病与患者早年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和工作环境有关,因此患病后首先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1.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对于大多数症状较轻或心理应激源不明显的患者,首先要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如经常做一些助人为乐的事,保持知足常乐、自得其乐的心态,正确对待生活中碰到的各种挫折。而少数与心理疾病共病或症状顽固的胃肠道心身疾病患者,需要避免刺激其情绪,确立一种治疗性的医患关系,制订心理治疗方案,医生要有耐心,经常和患者沟通。这些患者在心情好的时候,不会有任何病症;如果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有消化不良、拉肚子等病症出现。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自我调节
有些人在春暖乍寒或是秋冬变化之际出现胃肠不适症状,那么平时生活中就要注意气候变化,减少气候对疾病的影响;还要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自己肠道敏感的食物;有的人吸烟后会打嗝,那就要戒烟;有些人喝牛奶会拉肚子,就要尽量少喝牛奶,可以喝一些酸奶;反酸的患者少吃太甜太酸的食物,嚼生的花生米或口香糖可缓解反酸烧心,晚上睡觉前少喝汤汤水水的食物,少吃泡饭和腌熏制品。说到这里,要提醒大家,要有这样一个概念,饮食不宜过精,特别是一些便秘者,建议多吃一些富含粗纤维的食品如杂粮、蔬菜水果等。
3.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多给予胃肠道解痉剂、动力剂、胃酸抑制剂、肠道菌群调节剂、收敛止泻剂等药物,缓解胃肠道症状;抗抑郁、焦虑、精神疾病和阿片制剂等药物治疗,可作为辅助手段或用于与原发性心理障碍共病的胃肠道疾病治疗。
对以上情况通常是由非精神科医生实施的,在治疗胃肠道心身疾病时,抗抑郁、抗焦虑治疗有时会出现戏剧性的效果,得到意外收获——困扰多年的慢性头晕头痛、胸闷、低热乏力等也可以取得缓解,甚至治愈。
胃的基本功能就是接受,它接受一切外来的东西,接受一切需要消化的东西。接受的能力需要开放、顺从和意愿,胃的这个特质代表女性角色。除了接受的能力,胃也有一个属于男性特质的功能:制造和分泌胃酸。酸会侵袭、腐蚀、灼伤、分解,无疑是具有攻击性的。如果无法有意识地处理烦恼的感觉,或是将之转化成彻底的攻击性行为,或“忍气吞声”,这时我们的攻击性和怒气就会以胃酸的形式在身体里表现。胃进行酸性作用以消化和分解纯心理的感受,这个苦难的工作会使我们嗳气打嗝,提醒我们最好不要吞下这些感受,把胃留给真正需要消化的食物。有胃病的人的问题就在于此,面对激怒他们的事,或是自己的攻击性冲动时,他们缺少有意识的适应能力,所以无法靠自己解决冲突和问题。这种人要么是完全不表达自己的攻击性,要么是展现过强的攻击性。因此胃会只制造过多的酸液以承担攻击性的任务。胃病患者是不愿进入冲突的人,他们会不自觉地渴望没有冲突的童年世界,他们的胃渴望流质食物,这些患者也会对食物精挑细选,证明这些食物无害才行,所以食物里不会有需要咬的硬块,问题全部都筛选掉了。胃病患者不能容忍未经加工的食物,他觉得这种食物太粗糙、太原始、太危险了,所有食物都要煮烂(攻击性的处理),然后他们才敢冒险一尝。咖啡、酒、茶、辣椒等等,对他们来说太刺激而不能吃。他们的生活和饮食好像需要完全没有挑战。胃的酸度会导致压迫感,以至于不能吃任何增加压力的东西(不能接受任何新观念)。服用制酸剂通常会造成嗝气,而有舒解的感觉。嗝气是对外界表达攻击性,这是一种放气出来(把架子)的方式,可以减少内在的压力。正统医学也会使用镇静剂,为的是同样的作用。药物的作用是打断心理和生物化学间的关系,在严重的病例甚至会以手术的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比如为溃疡病人切除负责酸液分泌的特殊神经。这些传统医学的方法会打断感受和胃之间的联结,于是胃就不必消化以身体形式表现的感受。这种使我们的感受和攻击性不向外发出,而转向自己的倾向,最后会造成胃溃疡的生长(虽然并没有肿瘤,但会穿透胃壁)。所谓胃溃疡就是消化胃壁本身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把自己消化掉。”胃病患者需要学习去觉察自己的感受,有意识地掌握自己的冲突,并消化外来的观念。胃溃疡患者不但需要察觉,也需要承认自己对婴儿式依赖、与母亲融合的愿望,以及对被爱、被照顾的渴望,即使这些欲望被隐藏在独立、能力和自大的表象之后。(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