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普十七冯一服教授谈慢性肠炎

慢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发病率很高,患者常常会表现出恶心、呕吐、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发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千万不要耽误病情。

中医如何诊断慢性肠炎的呢?

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慢性肠炎可以通过对患者症状的观察,询问患者的病史,再结合脉象、舌苔进行诊断。现代医疗技术在不断的进步,诊断慢性肠炎的方法也越来越多,医院进行显微镜涂片检查,也可以直接进行肠镜检查,这些方法都能够准确的诊断这些疾病的病位、病性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

中医如何治疗慢性肠炎?

对于慢性肠炎这种疾病来说,我们的治疗方法很多,如何治疗是需要建立在辨证的基础之上的,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处方用药也是建立在辨证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正确的辨证,就没有正确合理的用药。因此,辨证在治疗慢性肠炎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刘先生,32岁,农民工,患者大便糖稀、便前腹痛五年有余,饭后腹胀,精神较差,经过多次大便常规检验均属正常,肠镜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初诊(年8月5日):大便不实,日行三、五次,便前腹痛,胃脘与右肋作胀,饭后明显加重,纳谷不香,面色不华,精神疲惫,喜暖畏寒。舌质淡,苔薄腻,脉弦。

诊断:肝旺脾弱,中阳不振

治法:抑肝扶脾,温运中阳,

方药:炙黄芪10克、炒白术10克、桂枝5克、白芍10克、炒防风15克、炙甘草15克、云苓10克、山楂炭12克、炮姜15克、大枣5枚、饴糖克。5剂,水煎服,早晚饭前温服。

二诊(8月11日)大便仍溏,但形质转稠,次数也减少,大约一天2-3次,便前腹痛较轻,自觉精神好转,唯独腹中胀气未减。前方去甘草、茯苓,加陈皮6克、煨木香15克。7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三诊的时候偶有会出现腹痛,大便每日1-2次。前后共诊治8次,均按照初诊的处方进行加减,服药50剂腹痛、腹胀消除,大便日行1-2次,成形。精神和饮食均明显好转。

泄泻是常见的消化道疾患。该患者慢性肠炎迁延五载,神疲色萎,喜暖恶寒,显然属于久泻虚寒之证。张景岳说:“凡脾泄久泄证,大都与前治脾弱之法不相远。但新泻者可治标,久泻者不可治标,且久泻无火;多因脾肾之虚寒也。”根据该患者的症状来辨,应该以脾虚为主,但初诊的时候脉象弦,右胁胀满,可见肝气偏旺。肝强脾弱,故而应以抑肝扶脾、温运中阳为治疗原则。方中用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达到温运中阳的目的。白术、防风、陈皮、白芍柔肝健脾,理气和中,从而获得疗效,最终达到康复。

门诊:西安灞桥一服堂中医门诊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ntimexchemical.com/lcjc/9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