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喉间频发短促呃呃声响、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西医学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其他如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扩张,以及胸腹手术后等引起的膈肌痉挛出现呃逆,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不定。常伴有胸膈痞闷、胃脘不适,或情绪不定。多有饮食不当、情志不遂、感受冷凉等诱发因素,或有正虚体衰病史。鉴别诊断:
干呕呃逆以呃呃作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干呕乃胃气上逆发出呕声,无物吐出,其声长短不一,呈不规则性发作。嗳气嗳气其声低而缓,常伴有酸腐气味,多在饱餐后出现,又称为“噫气”,与呃逆频频发出的呃呃响声有显著区别。辨证论治1:胃火上逆
脑出血呃逆中风合并呃逆慢性食管炎
临床表现
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燥,脉滑数。治法
清火降逆,和胃止呃
代表方:竹叶石膏汤
淡竹叶、石膏、人参、麦冬、清半夏、甘草、山药
加减
若呃逆甚,加柿蒂;
若腑气不通,脘腹痞满者,可加大黄、姜厚朴;
若胸膈烦热,大便秘结者,可用凉膈散
2:肝胃不和
中风后呃逆胃食管反流病
临床表现
呃逆声音低沉,呕吐恶心,嗳气频作,心下痞闷,舌质白,苔厚腻,脉滑。
治法
益气和胃,降逆化痰代表方:旋覆花代赭石汤
旋覆花、煅赭石、人参、清半夏、生姜、甘草、大枣
加减
热证加石膏、竹茹、黄芩;
证加高良姜、制吴茱萸;
气滞加麸炒枳实、莱菔子;
兼有腹痛、胁痛加炒川楝子、醋延胡索;
兼心烦不眠者,加煅龙骨、煅牡砺
3:脾胃阳虚
胃肠神经管官能症
临床表现
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暖喜按,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法
温补脾胃,和中止呃。代表方:理中丸
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制吴茱萸、丁香、柿蒂加减
若食滞,嗳腐吞酸者,加六神曲、麦芽、炒莱菔子;
若脘腹胀满,脾虚气滞者,加清半夏、陈皮;
若呃声难续,气短乏力,中气大亏者,加黄芪,并增加人参用量;
若病久及肾,肾阳亏虚,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呃声难续者,可加肉桂、醋煅紫石英、盐补骨脂、酒萸肉
4:脾胃阳虚
胃肠神经管官能症
临床表现
呃声短促而不连续,口舌干燥,不思饮食,或有烦渴,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养胃生津,降逆止呃。代表方:益胃汤
生地黄、麦冬、北沙参、玉竹、冰糖。可加用陈皮、竹茹、蜜枇杷叶、柿蒂
加减
若阴虚火旺,胃火上炎者,可加知母、石斛;
若神疲乏力,气阴两虚者,可加党参或西洋参、山药;
若便干结者,加当归、蜂蜜
病案举例
患者,女,50岁,
主诉:患者有呃逆病史十余年,每因情志不乐而发作。上月已发作三次,今又作。曾行胃食道钡餐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
诊查:呃逆嗳气频作,甚则呕吐,胸臆痞闷不舒,口干,脉细滑,苔白腻。
诊断
呃逆
辨证
证属肝气横逆,脾胃受制
治则
拟平肝和中降气法
代表方:旋覆花代赭石汤加减
麸炒枳壳、太子参、旋覆花、醋香附、炒蒺藜、煅赭石、沉香粉、降香7付二诊:服药7剂,呃逆得减,胸臆见舒,呕吐未作。余证同前,治守前法。前方加白芍,郁金5付
三诊:5月29日。呃逆已止,口干得减,胸臆稍有不舒,余无异常。舌脉如前,前方调整以巩固。
处方:沉香粉、郁金、麸炒枳壳、法半夏、茯苓、炒蒺藜、旋覆花7付
另逍遥丸10克(吞服)
总结
胃火冲逆竹石膏,脾胃阳虚理中焦。
肝胃不和旋代赭,胃阴不足益胃豪。
说明:以上医学观点为专家个人意见,不代表天江药业立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