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出版领域,预印本(Preprint)是指尚未在需要同行评审的科学期刊上出版的科学文献的草稿。在新冠疫情暴发的特殊时刻,预印本论文因其发表迅速、公开、免费,极大推动了学术交流、科学传播,成为公众和媒体获取相关科研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预印本毕竟只是草稿,没有经过同行评审,它的结论我们能相信多少?依据它的结论,我们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吗?
编译
小叶
近年来,预印本论文作为分享和交流学术成果的创新形式,正不断打破学术期刊垄断造就的信息壁垒。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又对预印本的进一步扩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统计,年1月至4月,就有超过篇新冠疫情相关论文以预印本的形式率先公开发表在网络平台[1]。
同行评审论文VS预印本论文
对于在学术界兢兢业业奋斗的科研人员来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经由同行评审的论文,是学术交流最主要也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从投稿到评审,再到最终接收并发表,整个过程可能相当繁冗,还不乏各种修改、甚至拒稿的可能性。在预印本模式出现之前,专业学术期刊制定了诸如“一稿不两投”、“同行评审”等严格的专业规范,在学术交流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预印本论文的横空打破了这些规则,开创了新的局面。早在上世纪60年代,生命科学领域已有预印本活动的苗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曾支持科学家组成“信息交换小组”(IEG,informationexchangegroup)。伴随着20世纪末开始并在后来席卷全球的“开放获取”运动,像arXiv,bioRxiv,以及后来中国的ChinaXiv等各个预印本平台百花齐放,让科学家们在向专业期刊投稿的同时,也能第一时间把未经评审的学术论文手稿先公开发布在网络上,供广大用户免费阅读和使用,加速学术交流。
新冠疫情下“火爆”的预印本
两类论文发表模式并存至今,互相竞争,却也不相上下。然而,去年新冠疫情的暴发加强了对快速共享新冠研究成果的要求:深入理解新冠的流行病病理学,尽快发掘新型治疗方案,并同时给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意见。疫情传播迅速,而科学家也不甘落后。与此同时,非专业领域的公众也愈发要求及时知晓疫情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媒体对预印本论文报道的数量。
一项发表在PLOSBiology(《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上的最新统计显示,从第一例确诊病例之后的10个月内,科学家迅速响应,全球总共发表了12.5万篇新冠相关论文,其中超过3万篇公布在bioRxiV、medRxiv等预印本网站上。而在疫情暴发最初四个月内,预印本论文数量就已经占了论文发表总数(包括同行评审论文和预印本)的35%[2]。预印本的读者不仅有科学家,还有非专业领域的公众和新闻记者,后者分享和了解预印本内容的热情盛况空前:将预印本研究视作第一手资料,新闻报道常引用预印本论文的结论来支持某些公共卫生措施。
但毕竟,预印本论文的结论是未经同行评审的,我们能够信任预印本论文得出的结论吗?
去年1月底,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的研究人员在bioRxiv上发表了一篇未经同行评审的预印本论文(图1),称新型冠状病毒是人为改造的病毒,因其刺突蛋白S蛋白上含有四个插入片段,这些片段与HIV-1的某些片段完全同源或具有相似性[3]。这篇“著名”的预印本论文在互联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新冠病毒人造说一时达到顶峰。虽然论文发表不久后就撤稿了,但给民众留下了很大的疑问,也让科学家、媒体花费了很多精力去驳斥这个错误的结论。(详见《新冠病毒是人造的?专家教你告别阴谋论》)
图1.这篇预印本很快就撤稿了
信任危机
要评估一项科学研究的质量,一条重要的黄金准则就是要重复论文设计的实验,来检验能否复现论文给出的结果。然而,这一做法成本昂贵,耗时又耗力。重复做别人的实验,不管能否复现结果,都难以找到期刊愿意发表这种重复性的研究。因此,在缺乏这一过程的情况下,同行评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也是学术界判定论文科学价值和质量的重要基石。
而预印本论文为求快速传播,往往跳过这一重要步骤。其实早在疫情暴发之前,已有忧心的专家警告说,未经同行评审的科研成果可能误导公共卫生决策。
去年3月,一项关于美国加州SantaClara多人的血清阳性率论文[4]发表在预印本网站上,论文给出了1.5%的血清阳性率,经统计学调整后研究人员估计该地区居民的感染率为2.49%到4.16%之间。预印本发表之后,《华尔街日报》[5]立刻刊登了该论文合作者AndrewBogan的一封公开信,质疑封城政策:“面对死亡率可能和季节性流感一样低的传染病,是否有必要牺牲上千万人的就业生计?”然而,很快就有其他专家在推特和博客上指出,该论文实验设计存在瑕疵:例如,研究人员仅通过脸书招募受试者,会吸引更多新冠疑似患者来检测血清;受试者中基本上没有中低收入人群和少数族裔——换言之,这项研究的采样存在偏差,得到的数据不能代表总体人群。另外,论文也没有对假阳性问题给出明确解释。不过,这篇论文最终被InternationalJournalofEpidemiology(《国际流行病学期刊》)接收并正式发表。
还是去年3月,法国科学家DidierRaoult在预印本网站发表了羟氯喹/阿奇霉素治疗新冠感染的文章[6],称羟氯喹与新冠患者体内病毒载量的减少/消失具有显著相关性,添加阿奇霉素后治疗效果得到增强。该预印本经同行评审后,很快于同月在线发表于InternationalJournalofAntimicrobialAgents(《国际抗菌剂杂志》)。此疗法随后获得了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公开场合的大力背书,促使大量患者接受这一疗法。但是,到4月份,国际抗微生物化学治疗学会(ISAC)提出该研究“不符合ISAC研究标准”,知名学术打假专家ElisabethBik教授仔细研究论文后,在PubPeer上罗列出研究设计的一长串问题,包括伦理问题、数据缺失、同行评审仓促且结果矛盾等等[7]。世界卫生组织展开大规模研究,最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