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作文《生活在树上》引发热议,人们在讨论什么?
8月2日前后,一篇题为《生活在树上》的作文冲上了微博热搜。《生活在树上》是今年浙江高考的满分作文,且是一篇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后两位阅卷老师给出55分高分,最终被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的作文。
有网友评论该考生用词晦涩难懂、“故弄玄虚”,乃至斥责该文佶屈聱牙、“不说人话”。认为这些“不明觉厉”的字词,将这篇文章“粉饰成进阶版的八股文”,以行文的“高级感”博得了阅卷老师的激赏;支持满分的网友声音也不少,有的认为其旁征博引,逻辑严谨,说理到位,展现了极为深厚的阅读功底。而作为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的陈建新,在对该满分作文点评称该文“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
而近日,一条#浙江满分通阅卷组长被举报#冲上热搜,有参与阅卷老师称:“其从浙大退休,担任阅卷组长已经有20年”,因此,又将事件拉回公众视野,引发了人们对于“内卷化”,“应试公平”等问题的讨论。
二、对于学术写作,引用理论的深奥和思考的深奥是两回事。
我们不去过多评判《生活在树上》的学术性,但归结到新传考研中,学生经常遇到矛盾就是:“回答问题时,是越多理论越好吗?”在考研准备的前期阶段,考生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在回答问题时总是喜欢将自己所知道的理论、概念,以“长难句”的方式在试卷中堆砌,或用以突出自己“理论知识”的渊博,或为了博得老师的赞许。可是这种写作大概率是“感动了自己,为难了他人”。但凡重新深入阅读一下写过的论述,你就会发现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理论有多深奥,拗口,是提出这个理论的思想家的功劳;学术写作是否有精神内核,逻辑自洽,才是作者的用心程度。教育学家朱光潜将学习时间分为读书、思考和写作三个部分。我想这是对于从“概念的无序堆砌“”到“学术化的规范答题”比较完美的解答。
01
“为什么读书”的问题,与“为什么考研”很类似,其实两者也可以说是同一个问题。从大的角度讲,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有些人理论功底扎实,但是缺些地气,文章难以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对于考研的大众,读书讲究有效,不追求博览群书,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知识本身不是生产力,知识的运用才是生产力。例如经典书目没读,重要学术思想不清楚等,由此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便会出现缺乏理论框架和思想高度等。这就迫切需要重新认识读书的必要性。读书不能绕开与专业相关的重点文献和著作,否则专业的基本功就不扎实。但“考试式”的读书,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面向未来的积累不够。只有通过学习经典,积淀思想,才能在面向未来的时候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02
关于读书和思考的关系,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不读书的思考是空想,读了书不思考是死读书。”关于思考,我们可以养成一个习惯,心中有问题,充分利用好碎片时间,随时随地思考。持续地深入思考,有时候会迎来“灵光一现”的时刻。灵感以读书为基础,把问题装在脑子里,不断思考,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实现自身的突破。这就需要训练思维能力,养成立体思维的习惯。哲学、社会学、期刊阅读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训练方法。
03
写作关键在于创新。要实现创新,要从角度、实例和框架等方面加以具体把握。首先,“小标题”的书写非常重要。标题可以直接为文章确定整体框架和分析思路。在长时间的阅卷过程中,小标题的“概括总结能力”会给阅卷老师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其次,角度的选择也有所影响:对于问题的批判内容,我认为建设重于批判。批判固然重要,但是批判之后,关键是有没有一个取代的设想和方案。对于问题的内容架构,尽可能不要跟着别人的架构,因为这可能会失去时效性和新颖性,应当去选择一个未被他人思考的方向。以思想去联系实际,揭示规律,并回答问题。角度和框架可以从国家的政策、文件、报告以及媒体上的报道等中去发现。要有创新性,就要去发现,去观察,训练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能力。老师命题,是现成的问题,无法训练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是却训练着考生对于问题的总结和创新。
我们不去讨论文章的好坏,只说在这件事情爆火的背后,所渗透出的一种全社会的竞争焦虑,大家越都想要的高标准,在发展过程中就会越趋向于内卷化。框架多了,个体性和发散思维就会被焦虑大打折扣。当我们都“带着镣铐跳舞时”,我们的努力是为了有更好的选择,而不是把这视为一种荣耀。当我们真的要去引用理论的时候,不是想要用这个理论去当成“好看的牌匾”,而是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后,去书写出它和它的精神内核。
参考文献:
叶必丰:从通读到精通,无序堆砌材料到规范学术写作的跃升
新京报传媒研究:作文《生活在树上》,可以树为满分典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