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里,胡汉融合鼎盛时期不过几百年,但是留下的反思值得几代人体察省悟。近期,由知名文物学者葛承雍所著的《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五卷)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该书集中探讨汉唐时期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尤其是外来文明如何伴随胡人进入中原逐渐影响汉地的思想、文化、艺术、风俗。知名学者孙机先生称其中一些论文是具有开创性的,揭示出一系列隐秘不彰的中外文明交汇的史实。
在近日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葛承雍表示,“胡汉现象是多种文明汇聚后的结果,有助于理解中华文明的本质就是吸收了各种文明后的升华结晶,汉唐时期既善于继承前代遗产,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这一时期具有典范意义。历史研究者是站在当下回望过去的历史,因此,历史研究从来都不缺少当代性的意义。”
葛承雍二十多年来走访了海内外许多收藏有中国古代“胡”“蕃”等外来文物的考古单位和博物馆,记述拍摄数以千计的石刻、陶俑、器物、壁画,通过考古文物印证了史书记录的胡人活动,呼应了诗赋中对胡人的描述,厘清了一些旧史逸闻细节疑团,生动地折射出胡汉相杂的气象。
唐长安明德门遗址考古工地,葛承雍说,坐在千年前的门槛上有种进入历史的感觉。
胡汉研究:醉心学术的“牢笼”
澎湃新闻:葛老师您好,读您的《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系列丛书,可以感受到您这么多年来醉心于中古胡汉历史研究,乐此不疲。您何以对胡汉历史有如此大的兴趣?
葛承雍:从古代胡汉族群角度看,中国历史上不同族群融入华夏的过程,就是形成共同文化接受中华文明的过程。公元前2世纪以后就是各民族冲突、碰撞和融合最显著的时期,到10世纪唐末五代时期经过千年的多元文化汇聚,终于奠定了中华文明共同认可的民族心理。过去我们强调中原汉文化“大一统”的天下观,遮盖和忽略了外族融合的历史事实,一个世纪来中外学者对中古历史的解读,陈寅恪、陈垣、向达、岑仲勉等前辈学者为我们后人研究铺垫了继续探讨的基础,特别是考古新资料为我们带来了新视野新视角,这是我乐此不疲的原因之一。
葛承雍著《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五卷)书影
胡汉现象是多种文明汇聚后的结果,有助于理解中华文明的本质就是吸收了各种文明后的升华结晶,汉唐时期既善于继承前代遗产,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这一时期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