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调查发现,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近年并出现年轻化的趋势,甚至学龄前儿童亦有患上慢性胃炎。今天我医院脾胃病科陈亚兵主任和大家来聊一聊慢性胃炎。
陈亚兵
脾胃病科主任
主任中医师
门诊时间:
周一、二、四全天
联系
由于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无任何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如饱胀、暧气,少数有食欲减退、恶心。常表现为持续性上中腹疼痛,可于进食后立即出现。因慢性胃炎的病变在黏膜层,X线钡餐造影对慢性胃炎的诊断意义不大,确诊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和胃黏膜活组织检查,辅以胃分泌检查。
慢性胃炎一般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方可获得良效或痊愈。一般来说,经过科学的治疗,浅表性胃炎可望恢复。少数可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重度肠腺化生或(和)不典型增生者有癌变可能,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积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是阻断其向癌症发展的有效手段。
慢性胃炎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这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研究资料显示:80%?--95%的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2遗传因素。少数慢性胃炎患者被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尤其是A型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者。恶性贫血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家庭成员中萎缩性胃炎、低酸或无酸、维生素B12吸收不良等疾病的患病率与恶性贫血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3自身免疫机制。自身抗体产生构成对自身细胞组织功能或结构性损伤。如壁细胞抗体能够减少壁细胞总数,导致胃酸分泌减少或丧失。
4十二指肠液反流。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可引起胆汁、胰液和肠液大量反流入胃,产生炎症反应而损伤胃粘膜。
5胃黏膜损伤因素。主要为一些外源性因素,如长期摄食生冷酸辣等粗糙刺激性食物、大量饮酒、高盐饮食,长期服用一些刺激胃粘膜或易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
如何预防慢性胃炎
1重视每年胃镜检查。由于慢性胃炎发病率高,并且大多数患者早期无任何明显不适症状,并且与年龄有关。建议超过3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胃镜检查一次,以判断慢性胃炎之有无。
2重视幽门螺杆菌的检查与治疗。首先是血清学检查,必要时做13C呼气试验进一步明确诊断。如果达到或超过“++”,则一定要做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3重视纠正不良精神刺激和饮食习惯。长期精神疲惫、忧郁、苦闷、烦躁等不良精神因素,以及长期抽烟、酗酒、常吃一些生冷酸辣等刺激性食物,或过饥过饱等,可以产生消化不良症状(如胃胀胃痛等),以及刺激或损伤胃粘膜,容易引起炎症反应。
4重视慢性胃炎与贫血之间的关联性。当出现贫血时,一定要考虑到慢性胃炎。尤其是家庭成员(包括父系和母系直系亲属,一般为三代。)中有慢性胃炎遗传倾向时,在患有慢性胃炎时,一定要做贫血、维生素B12吸收不良等疾病的检查或预防。
5重视慢性胃炎的全面认识治疗。慢性胃炎可由其它疾病引起,有时,慢性胃炎的出现仅仅是全身其它疾病的一种表现,因此,不要单纯、孤立性地认识慢性胃炎,一定要从“整体、动态”角度认识治疗慢性胃炎,以免错过更为严重的疾病或误诊。
陈亚兵主任建议:当出现与慢性胃炎并存的疾病时,一定要考虑到其它疾病与慢性胃炎的相关性。如“胃不和则卧不安”,即失眠与慢性胃炎之间的关联性。
慢性胃炎调理
1起居调养中医认为本病大多发于脾胃素虚者,脾胃既虚,正气较弱,故患者应注意保暖,避风寒,并保证适当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心理调养情绪与胃炎关系密切,发怒、紧张,可导致胃肌收缩、微小血管痉挛、胃自身保护修复机能减退、胃酸分泌亢进等变化。患者一定要思想达观、精神松弛、心情愉快。在临床上,由于精神因素加重或诱发慢性胃炎者屡见不鲜,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情志的舒畅对慢性胃炎的治疗和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3饮食调养饮食不节可直接导致胃炎发生,故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调养。首先应忌食生冷辛辣之品,煎炸难消化的食品也不宜多吃。饮食宜软易消化,避免过于粗糙、过于浓烈的香辛调料和过热饮食。进食习惯要养成细嚼慢咽,以达到易于消化、减轻对胃粘膜刺激的目的。少吃盐渍、烟熏、不新鲜的食物。每餐饮食以七分饱为宜,不宜吃得过饱,更不宜多吃煎炸难消化食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