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的中医治疗
中医的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都会以胃痛为主要症状。因而胃痛也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给人民健康带来威胁。
胃痛的中医病因,初则多由外邪、饮食、情志不遂所致,病因多单一,病机也单纯,常见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湿热等证候,表现为实证;久则常见由实转虚,如寒邪日久损伤脾阳,热邪日久耗伤胃阴,多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证候,则属虚证。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皆可形成虚实并见证,如胃热兼有阴虚,脾胃阳虚兼见内寒,以及兼夹瘀、食、气滞、痰饮等。本病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也与胆肾有关。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
西医的病因常见于HP(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药物、酒精、创伤、自身免疫等原因导致胃粘膜的炎症、糜烂、溃疡等损害而出现胃痛的症状。
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胃脘处,俗称心窝部。其疼痛的性质表现为胀痛、隐痛、刺痛、灼痛、闷痛、绞痛等,常因病因病机的不同而异,其中尤以胀痛、隐痛、刺痛常见。可有压痛,按之其痛或增或减,但无反跳痛。其痛有呈持续性者,也有时作时止者。其痛常因寒暖失宜,饮食失节,情志不舒,劳累等诱因而发作或加重。本病证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症状。
1.上腹胃脘部疼痛及压痛。
2.常伴有食欲不振,胃脘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胃气失和的症状。
3.发病常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累,受寒等诱因引起。
4.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检查,查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有助于诊断。
1.痞满胃痛与痞满的病位皆在胃脘部,且胃痛常兼胀满,痞满时有隐痛,应加以鉴别。胃痛以疼痛为主,痞满以痞塞满闷为主;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痞满者则无压痛。
2.心痛胃处腹中之上部,心居胸中之下部,心与胃的位置很近,胃痛可影响及心,表现为连胸疼痛,心痛亦常涉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故应高度警惕,防止胃痛与心痛,尤其是防止胃痛与真心痛之间发生混淆。胃痛多发生于青壮年,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其位置相对较低,疼痛性质多为胀痛、隐痛,痛势一般不剧,其痛与饮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吞酸,嗳气,恶心呕吐等胃肠病症状,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胃的检查异常;心痛多发生于老年,其痛在胸膺部或左前胸,其位置相对较高,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绞痛,有时剧痛,且痛引肩背及手少阴循行部位,痛势较急,饮食方面一般只与饮酒饱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心悸,短气,汗出,脉结代等心脏病症状,心电图等心脏检查异常。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而痛,胆病的疼痛有时发生在心窝部附近,胃痛与胁痛有时也易混淆,应予鉴别。但胃痛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纤维胃镜等检查多有胃的病变;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B超等实验室检查多可查见肝胆疾病。
4.腹痛胃处腹中,与肠相连,从大范围看腹痛与胃痛均为腹部的疼痛,胃痛常伴腹痛的症状,腹痛亦常伴胃痛的症状,故有心腹痛的提法,因此胃痛需与腹痛相鉴别。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位置相对较低。胃痛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相关部位的X线检查、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B超检查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分证论治
·寒邪客胃
症状:胃痛暴作,甚则拘急作痛,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
中成药推荐:温胃舒颗粒
·饮食停滞
症状:暴饮暴食后,胃脘疼痛,胀满不消,疼痛拒按,得食更甚,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或厌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
中成药推荐:健胃消食片
主要成分:太子参、山药、陈皮、山楂、炒麦芽。
功能主治:健脾消食。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积,症见不思饮食、嗳腐吞酸、脘腹胀满;消化不良等。
肝气犯胃
症状: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中成药推荐:柴胡舒肝丸、香砂平胃丸
功能主治:疏肝开郁,导滞和中。用于肝胃不和引起的胃脘胀痛,胸胁满闷,呕吐吐酸,腹胀便秘。
功能主治:健胃,舒气,止痛。用于胃肠衰弱,消化不良,胸膈瞒闷,胃痛呕吐。
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冷恶热,得凉则舒,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少苔,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中。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中成药推荐:加味逍遥丸、四方胃胶囊。
功能主治:疏肝和胃,制酸止痛。用于肝胃不和所致胃痛,胃酸过多,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瘀血停滞
症状:胃脘疼痛,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中成药推荐: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胁痛,头痛及痛经。
功能主治:疏肝和胃,制酸止痛。用于肝胃不和所致胃痛,胃酸过多,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脾胃湿热
症状: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方药:清中汤。
中成药推荐:三九胃泰颗粒
脾胃虚弱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痛处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后加重,胃酸嘈杂,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健胃和中,制酸,止痛。
方药:辅仁胃灵颗粒
功能主治:健胃和中,制酸止痛。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引起的胃脘痛、泛酸。
胃阴亏虚、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思饮,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
·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
中成药推荐:参芪健胃颗粒
胃痛病之初多属实证,表现为寒凝、食积、气滞之候;病情发展,寒邪郁久化热,或食积日久,蕴生湿热,或气郁日久化火,气滞而致血瘀,可出现寒热互结等复杂证候;且日久耗伤正气,则可由实转虚,而转为阳虚、阴虚,或转为虚劳之证。某些病例尚可因气滞血瘀,瘀久生痰,痰瘀互结,内生积块;或因血热妄行,久瘀伤络,或脾不统血,引起吐血、便血等,皆属胃痛的常见转归。胃痛预后一般较好,实证治疗较易,邪气去则胃气安;虚实并见者则治疗难度较大,且经常反复发作。若影响进食,化源不足,则正气日衰,形体消瘦。若伴有吐血、便血,量大难止,兼见大汗淋漓,四肢不温,脉微欲绝者,为气随血脱的危急之候,如不及时救治,亦可危及生命。
适应症: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酸过多、胃痉挛。
内含维生素U可促进胃溃疡的肉芽发育和黏膜再生,治疗胃溃疡;氢氧化铝为抗酸药能中和过多胃酸,缓解胃痛及胃烧灼感;颠茄浸膏可抑制腺体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三代维生素U副作用更小。
综上所述,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结合中医辩证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引起的胃痛,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获得更好疗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