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全日制学硕越来越难,这是什么原因

对于职业教育以及职业本科,许多人还存有抵触情绪,觉得不如普通本科“值钱”。这反映出观念转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反映人们在把握未来的能力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各个方面都是如此,有的总能走在时代前列,多数人却总是抱着经验和既有认知不放,也就只有感叹时代变化太快的份了。

在职业教育上也是如此。一提到职业教育,一些人就与中技、高职划等号,一提到职业本科,一些人又与蓝领划等号,他们不屑于去了解现代职业教育是什么情况,只拿过去的概念与印象裁剪现实。过去的职业教育确实定位于培养车、钳、焊、刨等各类专工,现代职业教育与过去的职业教育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是车、钳、焊、刨等传统专工,也早被自动化、智能化等现代设备所取代。这些岗位的工作与坐在办公室里操作电脑没有什么不同,而且职业也包括后者在内。#高考择校#

现代职业教育不仅包括高职,还包括职业本科或应用本科,又包括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有的对此可能说,这是在胡扯,其实是自己有所不知。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MBA其实就是职业教育,现在的MBA虽然不像过去那么吃香,但名校的MBA仍然很受欢迎。现在最为吃香的金融硕士实际上也属于职业教育范畴,临床医学专业博士亦是如此。那么是不是这种情况呢?可以看一看具体情况。

(一)职本专硕专博构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层次人才分为学博与专博。

年考研人数达到创纪录的万人,说明考研仍然火热。在这个考研大军中,相当一部分人发现,本来想报学术学位研究生(学硕),却只能选择专业学位研究生(专硕),本来想读全日制研究生,却只有非全日制研究生可选。许多人搞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这是在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背景条件下,高教转型的结果。

在高教短缺时代,高校毕业生是清一色的学术类型,研究生更是如此,专门为学术研究或理论研究岗位量身打造。当时人才培养很是粗放,只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但应用岗位也有很大需求,于是只能“将就”着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智能化、信息化、机器人生产逐渐替代原来的生产模式,社会分工更加明确,岗位职责更加清晰,按照学术人才模式培养出来的高校毕业生已经不再适合生产岗位的需要,高教不得不进行改革,转而注重培养现代职业人才。

年国家就规定,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服务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本科转型并重点举办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从中可以看出,现代职业教育范围是什么,包括高职、职本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且还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就是应用型教育。职业本科(应用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构成现代职业教育的金字塔。如果还是认为职业教育仅是中技、高职,还是认为职业教育低一层次,只能证明太落后于时代了。

正因为如此,研究生教育只能进行转型。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未来高层次研究人才将主要以博士教育为主,硕士生培养将主要以应用型人才即专业硕士为主。随后发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具体规定,到年,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从中可以看出,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以博士教育为主,那么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也就是职业人才以什么为主呢?自然是专业学位博士为主。

(二)专硕占比已经远超60%,考上全日制学硕越来越难。

从上可知,高等教育不再是清一色的学术教育,而是以职业教育为主。硕士研究生培养由原来的向研究岗位输送人才变成向应用岗位输送人才,博士研究生虽然仍然承担为研究岗位输送人才的任务,但也承担向应用岗位输送人才的任务。

高教发展定位进行重构之后,从年开始,高校就着手调整研究生招生结构和培养模式,学硕招生计划不断减少,专硕招生计划不断加大。专硕招生人数从年的15.8万增长到年的60.2万,从年起在硕士招生总量中的占比就已经超过学硕,并持续高速增长,年超过60%。按照规划,到年,专硕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

现在的专硕比例已经远超60%。在年考研中,80%左右的考生选择专硕。比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报考人数为人,选择专硕的为人,占比64%;兰州交大,报考人数为人,选择专硕的为人,占比68%;西安财大,报考人数为人,选择专硕的为人,占比72%。应该知道,学硕研究生基本是全日制,专硕则多是非全日制,这就形成了考上全日制学硕较难的状况。

(三)研究生教育进入精准培养阶段,“联合培养+双导师制”成为新模式。

从这些年的就业情况看,硕士研究生进入教学与科研岗位极其困难,绝大多数只能进入职业岗位,即使是博士研究生也是如此,博士考公、应聘中学教师、到街道工作并不新鲜,即使北大清华博士也不例外。所以,近六成的考研者,并非为了继续深造而报考博士研究生,而是迫于本科毕业之后就业困困难而暂时回避或是提升就业竞争力,读硕不考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对于这些读硕不考博的考生,如果还是让他们去学纯粹的理论知识,既是学非所用,浪费时间和资源,也与本人求学目的和社会需求完全脱节。逆社会需求而行,注定会被社会抛弃,这个道理并不难懂。专业学位研究生正好与这种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相一致。其最大特点是,由纯粹的理论基础培养向理论基础与产业实务培训相结合转变,即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备“到岗即用”的业务技能。“职业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显著特点。

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还有漫长的路要走。高校缺乏懂得产业实务的导师,这就必须借助企业力量,“联合培养+双导师制”就成为唯一选择。这就是说,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精准培养阶段,各个行业的高层次职业人才由各个行业的高级实务人员参与培养,甚至成为主要导师。

(四)随着现代产业快速发展,专硕专博需求巨大。

随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需要掌握高技能、高技术的职业人才,缺口以百万为单位计算。一个分析数据认为,到年,我国仅信息技术产业,高技能、高技术职业人才的缺口就高达万之巨,加上其它产业部门又是多大的需求?这么大的缺口正是硕士研究生以专硕为主、博士研究生也要大幅增加专业学位培养的根本原因。

只要有所用心,在报考研究生之前搜索一下信息就会知道,许多高校的一些专业已经停招学硕研究生,全部改为招收专硕研究生。即使是国内数学专业最强之一的北京大学数学学科,也停招了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学硕研究生。

一些人也许纳闷,如此这般,博士研究生从何而来?这个也在调整之中。以前的模式是一条线,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这是传统高教模式。现代高教模式分为培养职业人才和学术人才两条线。职业人才培养线路是,职业本科(应用本职)——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学术人才培养线路是,本科——学术博士,所以“直博”成为推免研究生的重要内容。

网友们,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培养模式也随之作了调整,求学者应该适应这种变化,不能再抱着普本和学研观念不放。如果上学只是为了就业,选择职本和专硕是最好的。不过,在考研之前也得仔细分析一下目标学校的师资情况,如果导师队伍未变、培养模式未变,也就是说采取培养学硕的办法培养专硕,谨慎一些为好。不知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讨论,供阅读者欣赏。谢谢阅读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ntimexchemical.com/zlff/202312/107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