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05.26
学术新秀颁奖典礼此次参加清华大学第二十二届“学术新秀”分享会暨颁奖典礼,听了各学科类别学士新秀代表讲述了积极从研究生开始至今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长历程以及生活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自己在研究生阶段学习和科研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自己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现就本次分享会的主要内容、自己的收获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01彭翃杰的学术年轮——化工系级直博生
1.总结
彭翃杰以“兴趣—专注—坚持—改变—合作”为主线讲述了从直博生的第一年至今时期内自己在学术方面的成长以及身体方面出现变化后自己的心态变化和调整的过程。在学术研究方面,提出“科研兴趣源于正反馈”的理念,从自己第一次提出独立性想法开始,自己对科研的兴趣也在老师的鼓励下逐渐成长,以至于科研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而对于科研中的文献他每天都会跟踪各领域顶尖期刊更新内容,时刻跟踪科研动态,并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献下载分类总结,极为感兴趣的就抽出特定时间详细阅读,四年的时间文献阅读量已达多,将近G的大小,也正因每天的文献阅读,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也为自己在科研路上积累了很多知识;同时讲述了自己为期四年才发表出来的成果,强调了科研中坚持的重要性。在生活方面,由于自己长期坐着工作,身体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自己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重也逐渐升高,进入了一种“恶性正反馈”循环。但是,从今年二月份自己下定决心做出改变,心态和身体状况逐渐好转,自己的科研和生活重新回到了应有的轨道。另外,他也强调了在科研过程中合作的重要性,积极与团队成员的交流和组会的开展,使得自己从团队成员上吸取了很多养分。
2.体会
彭翃杰对于自己科研过程以及自己心态的变化过程的讲述,自己觉得科研兴趣确实是源自于“正反馈”机制,当自己在科研初期能够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后,也会促进自己去完成更多的科研工作,提高自己科研上的兴趣。对于他的文献阅读方式,自己在研究生阶段初期还是应该注重基础,注重自己研究生领域内文献的详细阅读,当具有一定的英文文献阅读和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后,科研参考他的这种阅读方式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保证对科技前沿的把控;改变主要还是自己要下定决心;而每次组会都要认真对待,既然在这方面花费了时间就要让他有一定的价值,而且在有限的时间里,自己不可能任何事都亲自体会与慢慢学习,而组会正是自己快速学习不同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要学会从团队中吸取养分。
02陶璐琪的学术经历——微纳电子系13级直博生
陶璐琪主要以自己第一次接触石墨烯发生器这一科研项目为线索,讲述了自己这将近五年的科研经历和心路历程,本以为自己课题组在微纳电子发生器领域已有将近20年多年的积淀,自己在科研之路上会较早开花结果,可是却发现科研其实也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需要自己在该领域有足够的积淀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才有可能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做出有影响力的事。同样也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科研与女友的相处关系以及自己的处理方式以及自己在组会上对于师弟们提出的想法和疑问的重视和深入思考。同样,他的这次对社会有一定影响力的成果——聋哑人发生器也是在组会中得到的灵感。
对于陶璐琪讲述的自己的学术经历,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己在积极研究领域一定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自己善于思考的习惯,提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虽然在前期不会有什么独创性的想法出现,但是也一定坚持这样的习惯。而后随着自己知识的不断积累相信一定会有创新性的想法出现。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一定不要因为没有发表什么成果而过度紧张,也不要做急躁的科研,一定沿找到自己科研内容的价值点所在。对于参加专业领域会议,一定要善于思考,敢于思考,勇于提出,而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03吴建平的学术体验——生命学院12级直博生
吴建平以自己在科研路上“做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学一行;学一行、精一行”这一科研态度的转变和递进过程为主向讲述了积极的学术体验。从刚开始没有自信,到自己做出一些事来建立自己自行的过程再到最后在国际顶级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表6篇论文,以及用了短短六个月的时间与课题组一起突破了50年未解决的世界难题。他在科研路上的成长之迅速离不开老师对他的高要求和自己的做科研是得认真细致的态度和长期的坚持。分享过程中也讲述了自己光宇提高蛋白质解析分辨率的事情,从刚开始大有突破之后老师仍然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自己也去努力实现这一目标,最终达到了顶峰。但是,导师不在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成果出现后,他还是继续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蛋白解析分辨率,但此时却遇到了瓶颈,这个时候他又从实验蛋白从制备到解析处理的全过程入手,每一个环节都让蛋白达到更高的纯度,最终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从他们课题组解决人类转运蛋白这一50年的世界性难题时,自己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对于一个课题一定要清楚自己实现的目标,然后明确实现该目标可能的解决方法,当可能性非常多时,一定要学会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或者大自然存在的自然现象或者生物体的独特过程中找寻答案,可以很好地促进自己的课题进度,所以一定要善于专注课题的核心,认识到课题研究的本质实现方法。对于其提高解析蛋白质分辨率的这一科研经历中,一个研究生的成长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指导和高的要求,同样也离不开自己对科研的坚持,对科研价值的正确认识。
04黄俊的科研体会——汽车系12级直博生
黄俊主要就自己在博士期间的几点对科研的体会总结并结合他的学术历程与我们分享的他的学术体会,从刚开始的锂离子电池研究到后来的燃料电池这一新领域个过程,期间用自己对科研导师、科研生活以及科研方法的独到见解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传达给我们。“个人发展处在事业上升期的、研究方向处在快速发展中的、即使较为边缘的导师也是一种好的选择;比解决导师给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自己寻找问题;养成研究判断力和品位后再选择博士课题,然后,ALLIN;做科研一定要保持简单,对环境保持一定的惰性”。
黄俊对于科研中的这四点总结对自己来说确实很受用,也能从他的科研经历中学习到很多,做科研一定要保持简单,但有些学者由于各种原因难免会萌生不好的念头,这也是自己以后引以为戒的。而自己现在可以说是白纸一张,其实也有一定的好处,可以用自己的实际科研经历在其上描绘出一幅有既优美有简单的换卷。革命刚刚开始,仍需不懈努力。
05罗茂辉的“科研逆袭”之路——建筑学院12级直博生
总结与体会
罗茂辉从他落后同门的状况下成功“逆袭”科研之路,在其轻描淡写的描述中,背后不知道有多少辛勤的付出。科研中的第一遍SCI论文曾被15个期刊的匿名评审拒收,也给出了很多不好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他只是面带微笑地描述了一下这一经历,但是其背后肯定有我们不知道的很多歌拼搏的日夜,但最终成为自己审稿周期最短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另外,他从一个放牛娃逆袭成为清华博士,即使输在了轻起跑线上,也能赢在终点,对自己的鼓舞也很大;当然,这些都需要自己付出实际行动,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付出很大努力。
这次参加第二十二届清华大学“学术新秀”分享会暨颁奖典礼,从他们的科研经历以及科研心态的变化中,对自己以后的科研之路会有很大的鼓舞和借鉴作用。同时,他们精彩分享和受到如此肯定与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是分不开的,背后肯定要付出很多。当在面临一个科研项目,苦思冥想毫无进站时,仍然不要放弃,因为只要又恒心总能有所突破,有所收获,当再回首时,就会是一种别样的感觉,所以,加油吧!做科研一定要保持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