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时代周报(Timeweekly)
文
马妮
近日,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被曝40余篇学术论文涉嫌造假。这消息引爆了中文互联网。
因为曹雪涛不但是大学校长,还是世界级的免疫学家,曾是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被称为“全国最牛博士生导师”。
事发后,有媒体挖出曹雪涛与叶天星等人曾于年合著“气功外气可阻止肿瘤生长”的论文。
今年恰逢南开大学周年校庆。事发前两天,曹雪涛校长还在报告会上勉励道:“青年学者们,要做爱国奋斗、诚实守正的科研人。切不可投机取巧,虚夸浮躁,绝不能伪造、篡改、抄袭触碰科研的‘红线’。”
1
曹雪涛是谁
今年11月16日,曹雪涛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这是继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德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后,获得的第4个院士头衔。
年,时年26岁的曹雪涛以一篇《白细胞介素Ⅱ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让专家评委“拍案称奇”,专家认为已达到博士生毕业水平,凭借这篇论文,曹雪涛顺利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目前这篇论文暂时没有找到公开发表的记录,另外一篇课题倒是成功发表,《气功外气的抗肿瘤作用及增强免疫功能》。
实验竟然还.....挺能骗外行?
28岁时,曹雪涛从讲师破格提升为教授,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医学教授。32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3岁自己一手建立的实验室成为全军重点实验室。
41岁时,曹雪涛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当时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其指导的12名博士生入选全国优博,圈内更称他为“全国最牛博士生导师”。
年,曹雪涛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年兼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年当选美国医科院院士。第二年,时年53岁的曹雪涛接班南开大学校长至今。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上公布的立项数据,曹雪涛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总经费达到.44万元,其中包括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获批金额为万元,该项目名为“天然免疫与炎症疾病”,依托单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2
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该事件的揭露者为伊丽莎白·比克(ElizabethBik),此人曾是一名微生物学家,在斯坦福大学担任研究助理。她的论文《Molecularanalysisofthebacterialmicrobiotainthehumanstomach》根据NCBI的数据,曾被引用次,可以说是一位小有成绩的学者。
她曾担任加利福尼亚州福斯特城的AstarteMedical的科学总监,以及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的uBiome的科学和编辑总监,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
在15年的研究生涯里,比克一直用周末的业余时间调查微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图像造假行为。自年起,她以一位无偿志愿者的身份全职从事这份工作。据《Scientist》报道,在过去的五年里,她已经花了大约个小时来检查论文,并在篇论文中发现了约篇有图像操作痕迹的论文。以这些线索为基础,她筛选到同一作者的其他论文,其中发现三篇论文是由曹雪涛教授所撰写的,早在5年前的年她就曝光了这些发现。
最近一段时间,比克查看了更多曹雪涛教授的论文,发现又有20篇左右存在“图片相似”的问题。比克便开始在“科研打假网站”PubPeer上发帖,直到后来她才意识到曹雪涛教授是中国顶级科学家之一。
比克的推特截图
年,她与其他两名研究人员,法瑞克·方和阿图罗·卡萨德尔一道,在《mBio》杂志上公开了他们对超过2万篇文章的研究成果,其中,有超过篇文章含有有问题的图片。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导致数十篇作品被撤稿。
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的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卡萨德沃称比克“在发现数字问题的能力上很有天赋,并知道如何通过观察数据来发现重复或裁剪问题”。
也就是说,发现曹校长的实验图片问题只不过是比克众多工作的一环,同样在11月被再度炒热的还有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安纳马莱大学大量剽窃的行为。比克发现,该校发表的多篇研究论文都不是原创的,其中包括14篇由副校长撰写的论文。
印度媒体曝光安纳马莱大学的造假抄袭事件
比克发现,该大学教授和学者在4年至年期间发表的大量研究论文存在造假迹象。相关论文已在各种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她在推特上写道:“就我所知,这是独一无二的。我在所有可能的国家看到过论文,但我从未见过如此集中在一所大学的论文。这个集合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不涉及一个作者。这不是一个坏苹果。许多教授一直在这样做,我汇编的这份名单早在4年就已经发表了。”
在其个人推特上,比克也遭到了辱骂和质疑。一位用户公开辱骂比克:“你一辈子也达不到曹教授的成就,你这个老鼠。”对此,比克也多次强调,她对图片的“疑问”没有质疑和针对任何人的意思,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最终的结果仍待主管机构的调查和作者本人提供的原始实验数据。面对辱骂她也无奈的调侃自己,希望“老鼠”在他们的语言中是一种赞美吧。
3
实打实的属于曹校长
根据公开资料,曹校长以通讯作者在Cell、Nature、Science、NatureImmunology、CancerCell等发表SCI论文余篇,引用1万余次。
通讯作者意为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最重要的是,他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对文章的可靠性负责。在实际操作中,相比第一记者,通讯作者往往被认为是研究成果的所有者。
也就是说,这篇论文,实打实的属于曹校长。
有可能是曹校长指导的博士生或博士生导师犯了错,但曹校长依然是这份研究的所有者并对此负责
比克谨慎的强调:仅仅是实验图有问题,并不一定是学术造假,是否造假还有待期刊以及作者所属研究机构进一步调查。作者可以通过提交原始的图或影像,以证明看起来重复的照片实际上来自两个不同的实验,或是一个简单的重复图像,有时可能只是一个“诚实的错误”导致的图形重叠,或很多情况是草率的工作导致的。
一位哈佛医学院-医院血液与肿瘤科研究员匿名表示:“从曹雪涛教授这些实验图片来看,在流式细胞点状图出现这种重复和吻合度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部分图片看起来是多次复制粘贴的结果,不太可能是不小心弄错的。”
比克推特发出的“过于相似”的实验结果
根据《南华早报》报道,有图像问题的论文数量可能超过50篇,时间跨度从3年至去年,曹校长在第二军医大学和浙江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时的成果为“重灾区”。
比克重点强调了8年,曹教授担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时出品的一篇论文,她在推特上写道::“每个测量细胞的面板都应该有一组圆点,但有些面板似乎有相同的圆点,这在生物学实验中是没有的。”
国内的学者们也对遭到质疑的文章进行了检测和对比,其中也发现了旋转后完全重合的细胞实验图。
4
为什么会发生
大规模的实验图片问题的发生,其中甚至包括在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会不会是期刊的审核出现了问题?
曹博士遭到质疑的论文《TheSTAT3-bindinglongnoncodingRNAlnc-DCcontrolshumandendriticcelldifferentiation》发表在年的《Science》上,该期刊可谓是自然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在这篇论文中被发现很明显的密密麻麻的数据点重合,曹博士也在深夜2点进行回应:“这是我搞错了,我们检查了原始数据,画了个新的图。”
对于质疑的回应
为什么公信力强如Science,也会让有问题的论文出版?
首先是检验难度问题,生物科学领域,几乎每一篇论文都需要大量的实验,高额的经费保障,这也决定了,Science作为一个期刊,并没有能力按照判断实验真实性的标准——重复实验来对每一篇内容进行检测。
在稿件审核方面,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的流程都是相似的,首先由编辑判断稿件的价值,这个价值包括学术价值、受大众欢迎的价值以及是否具有跨学科的理解性价值等等。其次,编辑将选好的稿子发给审稿人,也就是俗称的“同行审议”,一般一篇稿子会发给2到3个审稿人,特殊情况下仅发给一个审稿人。
自然杂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