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首先,我们要知道,金融科技通过与银行业的有机融合,能够改善我国银行业在多元化经营、多渠道获客、降低资金成本等方面的表现,进而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但是非银行的金融科技企业的出现和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分割了银行业的市场空间,本章即分析金融技术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影响的相关理论和机制。
金融科技概念
金融科技是指一系列新型技术,在金融领域里的应用。“金融科技”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这一词汇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在年,不过几年的时间其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升级版本,迅速蹿红,成为各大金融机构争抢的“宠儿”。
各大目前金融科技的定义不管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还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主要是其涉及的技术内涵在不断的外延。但是本质是不变的。金融科技的重点在金融,科技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一系列通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带动金融创新行为。因为金融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所以科技进步首先就会应用于金融行业。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概念
盈利模式可以考量各生产要素带来的价值,从这个角度出发,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可以简单概括,就是商业银行的收入构成中,各种类业务所能创造的价值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商业银行的收入可以简单概括为银行低价吸收存款高价发放贷款带来的利息收入和日常经营中提供不占用银行资金的金融服务带来的非利息收入。利息收入主要来源基于资产负债业务,非利息收入主要来源基于中间业务。
我们可以按照两类收入所占营业收入比重的情况,按照占比孰高的原则,可以简单地将银行盈利模式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利差主导型的盈利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跟随利差的变动周期性变化的盈利模式。利差较大,盈利较多,利差缩小,盈利较少。这种盈利模式的变化特征主要是与三个因素主要相关,一是政策导致的商业银行利率的变动,二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运行情况,三是商业银行所在区域或者城市经济运行情况。
第二,均衡发展盈利模式。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商业银行不断拓展中间业务,净利息收入在商业银行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降低,进入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发展比较均衡的模式。这种盈利模式主要特征就是通过利差获得的收益在减少,而收取的手续费、服务费等相比较而言在增加。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受经济周期和利率政策变动的影响不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应对各种压力有一定的承受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会呈现更加活跃的态势。
第三,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在均衡发展盈利模式的基础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更加完备,理财、投资顾问等各种金融服务更加具有竞争力,非利息收入逐渐占据商业银行收入的绝大部分,进入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在这个阶段,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产品,获取市场和客户的能力较强,在市场上占有较为主动的地位,盈利能力受利率政策的影响很小。
金融脱媒理论
金融脱媒是指随着直接贷款融资的不断推进,资金主要供给方可能会逐渐绕开通过银行直接贷款到达的资金需求方。从存款的角度看,资金绕开低收益的商业银行流向高收益的方向。从贷款的角度讲,资金的供需求方在签订获取贷款资金的合同过程中也逐步地与金融中介机构脱节,弱化了商业银行的中介职能。
我国商业银行在经受了资本市场的一次脱媒后,必须再次面对电子商务带来的新一波脱媒影响。据初步统计,我国目前已在全球共累计拥有大约万名网民,为当今世界之最,将来还会至少有大约60%的全球中国网民已经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各种金融贸易,互联网金融带动的金融服务的消费需求将越来越多地逐渐呈现出一种个性化、自主化。
与此同时,一些非金融机构通过内部搭建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等为广大客户免费提供网上金融服务,并已经介入到传统银行的支付清算这个领域。因此我国银行业必须要同时应对多阶段叠加的金融脱媒。
金融脱媒会使得以商业银行等为代表的一些传统金融服务中介逐渐失去了融资的主导地位,银行由于利差收入的减少,依靠其传统业务日益困难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存,进而一些依靠利差收入的运作和经营方式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需求新的盈利方式。
长尾市场理论
“长尾市场”是在描述电子商务网站商业模式时的一种现代化表达,本质上是对统计学范畴内的幂律和经济学范畴的帕累托分布特征的再研究。长尾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二八定律”的一种佐证或者完善,即在产品数量、类型、销售途径都可以满足的情况下,那些在需求曲线上尾部的产品,虽然不被供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