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上期推送阅读效果更佳:论治学之道:人文社科学生如何做好研究
本篇推送遵照米尔斯《论治学之道》的主要脉络,结合自身读书的经历加以阐释,希望对人文社科类学生的学习有所启发。上期推送提到,档案的建立需要我们记录和整合想法,可是想法是怎么冒出来的呢?这需要一些条件和技术。
第一,我们需要重新梳理档案,打混已有的内容进行重新分类,这会激发我们新的思路。
第二,仔细核查各种专业词汇和短语,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做文艺理论研究,在古代文论领域,“道”“气”“元”等每一个词都对应着古代美学的一个范畴,在不同的时代形成了不同的理解和含义。在我们掌握这些词的同时,对古代文论整个脉络的把握也会更加清晰。在西方文论领域,每个新词汇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理论家进行理论创新而创造出来的。有些词语需要我们读过理论原著后才能理解,有些由于翻译的问题,更是要求我们去读英文译本或者理论家的原始版本,这样才能对概念理解地更加清晰,把握理论家思想丰富的内涵。
第三,运用多种多样的观点去思考。比如我最近在研究鬼畜视频的文化特征,就会思考如果巴赫金接触到了鬼畜视频,他会怎样看待这一现象,罗兰·巴特又会为此写什么样的批评。这些都会对扩展学术思维有所启发。米尔斯还提及尝试理解一块新的学术领域时,列出争论的论点是一件可以做的事。比如你想理清九十年代“诗人之死”事件后中国诗主要脉络,如果感觉不同流派不同诗人相差很大难以整理,那不妨从世纪末那场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两方的冲突入手,也可以从不同诗人对朦胧诗派诗人或对海子不同的态度入手。这样可以对不同诗人诗歌理念和作品风格有一个宏观把握,以便进一步展开研究。这比直接从文学史拿到现成的结论要有意义的多。
第四,从比较的角度把握材料会很有帮助。例如在研究诗画关系时将西方的《拉奥孔》与中国一些诗、词、随笔里的见解相比较。关于比较研究,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此就不具体展开。
第五是怎样安排材料进行展示,这关系到出硕士博士论文或者一本书的技巧。米尔斯提出了主题(theme)和话题(topic)的区别,话题就是研究内容,如“舒婷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北岛诗歌的语言结构”;而主题是指想法,通常反映某种显著趋势、主导观念,或是核心区别,如“存在主义”与“结构主义”。接下来我们要将它们分类,要努力将主题与每一个话题相关联,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可以让所有主题一起出场,相互关联。
论述完激发想法的一些方式和条件,米尔斯特别强调应该尽可能用简洁明晰的语言来展示自己的工作。他认为晦涩难解的状况通常与研究内容的复杂性没什么关系,跟思想的深刻更是搭不上边。我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观点,因为由于翻译的问题以及自身知识的欠缺,当然也包括理论家本身写作的风格,我们读的许多理论著作都是晦涩难懂的。但这并不意味我们要去学习这种风格,我们大部分学生研究的内容本身并不深奥,基础与一般高校的教师相比也相去甚远,写出来的论文也是给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师生看的,那就没有必要故作深奥,为要读论文的读者增加难度了。
米尔斯还提到了写作与思考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我们都要在向他人展示的语境里工作。首先,要先将自己的想法展示给自己,先“想清楚”,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理顺时,把它展示给别人,才发现自己并没有搞清楚,这时候我们才会进行调整,不仅调整陈述的形式,而且还会调整内容。先动笔非常重要,这真的是一个讲烂了的道理,想要做出成果,写作是必须的,不要找各种理由自我欺骗,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当我们建立档案,激发想法出现的同时,我们已经处于研究的过程中了。一旦出现了可以钻研的话题或主题,那我们调动全部的档案去为之服务。如果积累足够,那学术会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虽然中途会有阅读的枯燥,思考的艰辛,物质的焦虑,生活的孤独等等,但只要肯努力,总有一天会找到做学术的乐趣所在。最后我想补充的是,虽然学术的道路有很多,米尔斯的治学之道也许是能让我们走得更顺利的一条,但前进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肯用功。即使最后没能成为学者,阅读和写作也绝不会辜负我们宝贵的时光。希望大家的学术道路都能顺利,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