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良(—)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开始现代派诗歌研究与创作,同时进行翻译研究与实践,年在牛津大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其一生就英国文学史及编纂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翻译研究、文体学研究诸方面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文学选集及注释、文学创作40余部,是一代外语教育大家、学者、翻译家。对其学术思想进行综合梳理和总结,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王佐良在英国文学史研究及编纂方面成果卓著,出版了《英国文学史》《英国史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英国散文的流变》《英国文学史论集》等标志性成果,体现出独特的学术思量。首先,在英国文学史研究模式上,他既吸纳苏联文学史系统性强和英美文学史分析力强的优势,同时又摒弃苏联模式中以“人民性”或现实主义来贯穿一切的公式化、否定文学性的做法,也避免了英美模式中着重学术考证和作品欣赏而缺乏系统性的缺陷,从而建立了以文类(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演化为经,以大的文学潮流为纬,以“特写镜头”来讨论重要作家的文学史研究模式。这是王佐良经过对比思考后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学术品格的外国文学史研究模式。其次,在英国文学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上,他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自己的文学史研究与写作,评论具体作家作品时将其还原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潮流、国内国际大事对作家作品的影响,实事求是地阐释与评价作品。此外,在英国文学史叙述方式上,他创立了将叙述性、阐释性和文采性有机结合的文学史叙述方式,抛弃了一般学术专著理论偏多、语言艰深、文采不足的做法,通过较多地引用作品使读者了解原作内容,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在叙述时显现中国观点,力求将题材和技巧结合起来。在文字表达上借鉴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注重“文采”的传统,增加文学史的语言美感和文学性。这是具有中国视角、适合中国国情的外国文学史叙述方式。
王佐良的比较文学研究学术思想主要表现为“契合”论,体现在其英文比较文学专著DegreesofAffinity-StudiesinComparativeLiterature(《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和其《英国文学史》第二十二章“英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中。《论契合》探讨了外国文学(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中国人对凯尔特文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