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阅读的基础方法与批判性思维,做一个高

名人们大多喜欢读书,宋代大文豪苏轼曾有誓言——“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书到底有什么魔力,吸引无数人向它靠近?以下几句话可以给我们答案: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书籍是青年人密不可分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余秋雨)

喜欢读是一回事,会读又是另一回事。既喜欢读又会读,才能更快地吸收书中精华,把书中的精华内容变成自己脑子里的知识和学问。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都停留在喜欢读、不断读的阶段,我们要努力往第二梯队靠近——掌握阅读的基础方法和批判性思维,做一个高效阅读者。

如何向第二梯队靠近呢?当然是向专业人士学习了。今天这位专业学者是凯瑟琳.T.麦克沃特,美国知名传播学者,她写的十几本教科书旨在帮助年轻读者在大学和职场取得成功。《学会阅读》这本书是她的经典著作之一,已经经历了11版的积累、沉淀和融合,成为学生、老师、父母、白领提高阅读能力的智慧手册,能帮助大家克服阅读障碍,革新阅读技巧,走出低效阅读的泥沼,让阅读成为学习和工作的有力翅膀。

这第11版与其他版本比较,更强调阅读过程的方法和技巧,把阅读活动作为一个完整过程来研究,提供一些实用性很强的阅读策略,指导读者早日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批判的思考者。

01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

从小到大,大家都在学习,但并非每个人的学习风格都相同,自己的学习风格是怎样的?碰到这本书之前,很多人从未做过专业的测试,这本书在第一章就通过引导问题帮助读者测试学习风格,自知者明,只有了解了自己的学习风格,才能采用适合自己的风格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书中将学习风格的调查问卷分为五个部分,共35小题,让读者从不同维度了解自己的学习类型。

1.听觉型与视觉型

听觉型的人具备听觉优势,更善于用听的方式学习,平时可以采用大声读出来、讲出来、讨论等方式学习;视觉型的人具备视觉优势,更擅长以“看”为主的学习方式,如采用读文字、绘图片、画图表、看视频等方式学习。

2.应用型与概念型

应用型的人喜欢包含真实物体和情境的任务,更容易理解或使用实用的、真实的例子来解决问题,也更喜欢把观点和应用联系起来,喜欢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

概念型的人更喜欢学习语言和观点,不太依赖实际应用来增进理解,他们更喜欢运用提纲、聚焦组织模式等方式学习。

3.空间型与语言型

空间型学习者空间感觉能力较好,能够通过想象理解事物是如何运行的,并能够“看到”它们在空间中的位置,这种学习类型的人在画画、组装、建筑构造、修理东西方面颇有天赋。

语言型学习者缺乏在空间中定位事物的能力,依赖于口头或语言技能理解,可以用文字记录流程、操作步骤等完成任务,也可以把图形或图纸转化成语言来理解。

4.社交型与独立学习型

社交型学习者更喜欢与他人直接进行密切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和解决问题。

独立型学习者更喜欢自我指导、激励或以目标为导向,他能在自我的指导或约束下学习、工作。

5.创造型与务实型

创造型学习者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他们追随直觉,也乐于承担风险,更喜欢通过发现或实验来学习,也可以通过提问并回答问题、记录观点等方式学习。

务实型学习者追求实用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喜欢在井然有序的环境中学习,遵守规则,按照程序或日程清单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与工作。

了解了自己的学习风格,可以把五个维度综合起来考虑,优先采用各维度适合自己的风格学习。但需要知道的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想象到的都能促进我们对信息的理解和吸收,所以学习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改善并强化自己得分较低的那种学习风格,更好地改变个体获取知识的途径和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02阅读过程中的技巧与方法

一本书一般包括书名、前言、目录、章节内容、总结与索引几部分。

阅读前,可以先浏览前言和目录。前言往往概括了书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可以快速了解一本书是不是自己想要读的,读了能帮自己提高哪些能力或解决哪些问题;目录是一本书的内容提纲,包含了书中重要的主题和子主题,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一本书的内容及组织结构,甚至直接确定阅读重点。

阅读中要注意激活自己的背景知识。激活背景知识是带领自己深入阅读的知识准备,在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间建立必要的连接。

激活背景知识有以下技巧:

1.提问并回答问题

把每个主要标题变成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想要了解的,与我们的阅读目的息息相关的。

2.利用自己的经验

读完一个小节后,寻找并归纳总结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回忆并思考这些答案,把它们与自己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用于打开认知或解决实际问题,做到从书中来,到生活中去,不死读书,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让知识服务于生活。

3.头脑风暴

把刚学的知识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进行联结和整合,让知识之间相互碰撞,产生新的思维火花,形成创新的种子。

阅读后要注重输出,来进一步整合阅读输入的内容。科技时代,输入是随时随地的,每天输入的内容很多,但如果无法理解和掌握其核心,对你而言仍然是收获甚微的。只有不断通过输出练习,知识才能转化成能力。不输出就无法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测试,也就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实力,更不知道是否还有改善的空间和方法,所以高质量的输入很重要,高质量的输出更重要。

另外,人能通过表达获得幸福感,输出的魅力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内心所获得的那种愉悦感,这种愉悦感能给人带来活力。我们可以去观察一下那些善于输出的人,他们总给人一种心态年轻,思维敏捷,善于交流的感觉。

03培养批判性思维,做一个立体思考的人

读书的意义,除了获得知识,还会获得一种思维上的成长。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我们在读书时,要学会辨别优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的”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即分辨或判断的能力,更简单点说就是能理解和表达多样的经验、情景、事件、信念、规则等的含义和意义。培养和发展批判性思维,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会阅读》这本书第四部分的内容,就介绍了批判性阅读和思考的方法,来帮助读者发展批判性思维。

书里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带领读者读懂材料的隐含意思,通过逻辑思考对材料做出推断,学会弄懂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可以运用技巧和控制语言,作为读者一定要学会识别,不被过度操纵和控制。

作者可能为了适应目标读者而做出写作风格的改变,因此阅读时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谁是作者的目标读者?第二个问题是:作者运用了什么语气,想让读者有什么感受?是用了主观语言还是客观语言?

客观的语言往往是事实,而主观语言表达的是作者的感情和态度,通常采用比喻性语言、描述性语言等。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是提出批判性问题。提出批判性问题是为了避开错误、片面或有偏见的部分。可以从以下方面提出批判性问题:

材料来源于哪?了解材料的来源,可以判断阅读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作者的权威如何?某个领域比较有权威的作者,他的专业知识、个人经验比较丰富,内容的准确性、深度广度、前瞻性、可读性都值得期待。

(2)网络资源是否恰当、准确、及时

互联网既包括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也充斥着大量虚假的谣言和八卦,可谓鱼龙混杂,因此要谨慎地对网络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具体来说要分辨网站的类型,评估内容、评估准确性和及时性。

(3)分辨作者的假设、偏见或写作倾向

作者的假设是否有价值?做出的判断是全面的还是片面的?作者是怎样支持观点的?是否包含了与写作目的不符的细节?作者是否做出了价值判断?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你的阅读目的和知识背景。每一位读者都应努力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在阅读中具备立体思考的能力,不论是消遣性阅读还是学术阅读,都应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阅读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怎样让阅读为生活为人生助力?答案是学会阅读。

现实中,同班同学也好,团队里的小伙伴也好,大家一起学习,为什么效果千差万别呢?因为大家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不同。

阅读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的人阅读能力提高很快,有的人却提高很慢,除了悟性、天资等先天因素,阅读方法与技巧就是后天拉开差距的原因。试想:同读一本书,如果别人能吸收90%的内容,并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判断,而你只能吸收50%,一年后、十年后又会形成多大的差距呢?

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是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提高阅读技巧,无疑能间接提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ntimexchemical.com/lcjc/105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