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关于如何阅读学术经典的一点思考高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是三甲吗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本文系高超群教授以他在企业史读书会上的发言修订而成。高老师根据他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多年的审稿经验,结合企业史读书会参加者的实际情况,为我们提供了如何阅读学术经典的六点思考,可以成为大家未来如何读书的指南。

我们应该怎样来阅读学术经典?目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几次企业史的读书会,都是围绕着企业史相关的经典著作。我认为可以总结以往经验,形成一些深入阅读、解剖经典著作的方法,以便于在以后读书的过程中事半功倍,这些方法也有助于提升我们讨论与交流的效率。下面将结合自己在编辑部审稿时的心得,提供一个读书的范式供大家参考。大家以后也可以根据不同书目以及自身阅读体会发展出更多的读书方法。

我们解读一本书,至少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该书的问题意识是什么?

问题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呢?一般来说,问题意识有两类源头,一类是来自理论,这种问题意识大多是从对前人理论的梳理得来,或者是前人的理论当中存在矛盾,又或者是前人的理论存在某种缺陷。另一类是来自现实经验,发现某种奇特的、矛盾的现象,用前人的理论框架或者流行的主张不能得到恰切的解释。经典的著作往往在这两个方面都有体现,而且通常会结合得很好。

二、作者是从哪种视角去切入问题的?

面对他要处理的问题,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解剖问题的。比如关于企业管理模式的问题,作者是从普适性与民族性对立的角度,还是从现代与传统,或者是关系网络、层级制的发展角度来展开分析。从不同的视角切入,会从完全不同的侧面分析问题,即便是同一主题,也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作品。我们在评论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时,常常会在这一点上犯错误,指出作者忽视了某些视角(原书或原文以外的视角),这种指责看似高明,但实际上是以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代替了作者对问题的理解,进而使我们误以为自己发现了作者的错误或者缺陷,不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学习。

三、作者是如何来论证的?

这个部分比较难,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通常历史学著作的方法有这么几种:通过划分不同的历史阶段,阐述各个阶段的特点,最后来总结得出结论;或者是通过划分不同的类型,把一个事件从不同的侧面呈现,比如对于一次粮食危机,我们既可以从供给、需求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国家、社会的角度;还可以从买方、卖方、中间人的角度;或者是层层深入,比如先分析供给与需求,发现是需求发生了变化;接着分析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接着讨论发生变化的那部分是数量变化还是结构变化。有的著作会从宏观到微观,作者会带着我们用放大镜不断放大研究对象:一个交易的场景,先从整体上描述,然后聚焦于主导交易的一方,再放大这一方,去观察他的眼神、手势,通过这些去呈现知识、技术、制度在交易中的作用;也有的作者会以小见大,先从一个具体的事件出发,然后不断地扩大视野和论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新的人、事、关系进入,让我们看到这件小事背后的巨大背景。彭凯翔老师的《从交易到市场:传统中国民间经济脉络试探》一书,对这两种方法都有很好的运用。各种方法有各自不同的难点和技巧,这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地体会。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论证方法更加规范、成熟,也比较好总结,大家在以后的阅读中可以尝试总结出几种类型。

四、作者使用了什么样的资料?

这些资料特点是什么,存在哪些不足?还有哪些资料作者没有使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资料?比如用了企业的档案,就像曹树基老师说的那样,是过程性档案,还是结果性档案?用了中文的档案,还是外文的档案;用了财务档案,还是人事档案?为什么选择这些档案,这样档案对于作者的论证有什么帮助?同样的档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很常见,如果我们加以对比,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五、作者的观点和结论是什么?

这是我们在评论和阅读时,往往花费最多注意力的地方。我们常常会去讨论作者的观点是对是错,其实这是最不重要的。一本书并不是要带给我们正确答案,我们也没有理由要求作者一定要“正确”。真正需要注意的是,作者的结论与他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呼应,他的论证过程是否足以得出这个结论,他的结论对我们有怎样的启发。那些得出让我们厌恶和讨厌结论,或者错误结论的书,有时会是非常伟大的书。

六、我们要如何评价该作者?

要了解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价值和影响,一定要结合它的学术史进行判断,从作者研究的这个领域,或者他处理的这个问题的学术发展脉络去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他继承了哪些,又发展了什么,从哪些方面推进了研究,后面的人又是如何发展和超越他的等等。这需要做很多功课,不能想当然。与我们通常的读后感完全不同,读后感的要点是我们通过这本书获得了哪些启发,这是每个个体的主观感受,要客观评价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不能依靠感受。

最后,我还想提醒大家两点,一个是我们不能要求作者回答他没有打算回答的问题,或者他没有打算讨论的角度。另一个就是我们应该把一本书当作一个研究对象、一个解剖对象,先把书“破开”,看清他的骨骼、肌肉、血管、脂肪,然后再去了解这些东西是如何运转而成为一个生命体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批判与超越作者。一定要先进入书的内部,依照作者自己的逻辑、结构、资料,而不应该站在书的外面去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如果还处于这样一种凭借本能读书的阶段,我们读书的效率就太低了。

未来我们企业史读书会还会持续下去,希望大家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总结读书方法,提高我们的读书效率。

更多资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ntimexchemical.com/lcjc/11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