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具备普通商品的主要特征,同时还兼具战略性、政治性和金融性等属性,因此国际石油市场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国际石油价格的每一次涨跌波动都反映了国际石油市场波动,学者们也从石油价格出发,展开了对石油经济问题的研究。本文将阐述个人观点。
一、驱动国际油价波动的供给因素
在早期,学者们认为国际石油市场主要受到供给因素的影响,石油供给行为是引起国际油价波动的主要原因,供给性冲击主要产生于全球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科技以及文化领域的冲突。影响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供给因素包括:第一,基于石油资源品的属性,即不可再生、可耗竭性的稀缺资源;第二,国际石油市场的市场结构,主要产油国或组织之间的竞争关系竞争关系;第三,地缘政治事件、恶劣天气、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以及技术进步对世界石油供给的影响。
学术界最早对石油经济的研究,是基于石油资源的本质,即可耗竭性,研究其最优价格问题。年,霍特林提出了确定可耗竭性资源最优定价策略的霍特林法则,成为人们研究石油价格波动理论的基础,尽管在其研究中忽略了经济、政治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对资源价格波动的影响,但是可耗竭性资源模型仍然是当时研究石油价格波动的分析标准。20世纪60年代后,OPEC的成立改变了国际石油市场供给格局,学者们在继续沿用可耗竭性资源模型的同时,开始从市场结构角度开展国际油价波动原因的研究。
Naccache在霍特林的可耗竭性资源模型基础上,结合国际石油市场的OPEC组织的石油供给行为,发现石油资源稀缺性的加剧会使国际油价产生持续性的上涨,而国际石油市场供给方的石油产出市场操纵行为会使得国际油价呈现出突发性的剧烈波动,即资源耗竭性没有引发石油供给短缺,OPEC组织的减产策略引发的国际石油市场的供给短缺才真正导致了国际油价的飙升。可见,OPEC组织可以凭借其供给垄断势力,利用产量调节主导和控制国际油价。Kaufmannetal.和Deesetal.研究表明OPEC石油产量与国际油价具有长期协整关系,且石油产量是国际油价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成立。
Ezzati、Gately和HuettnerandAlhajji从竞争型市场结构角度提出石油价格理论,认为国际石油市场具有非垄断性,国际油价不是完全由OPEC组织控制,而是受世界石油供求双方的共同作用。鉴于石油资源的特殊属性,国际石油资源的政治性和战略性使得石油资源不仅成为各国之间博弈的经济工具,同时也成为政治武器,与国家安全、外交政策等国家战略紧密联系。世界范围内的石油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全球各国对石油资源的竞相争夺,不断引发的地缘政治冲突、战争和石油禁运等突发事件。各国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地区间政治环境的不稳定性因素等都将引发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
MarcusandZhang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战争因素解释了战前油价上涨的75%,因此,战争是引发国际油价波动的重要因素。Bacon指出地缘政治因素促成了上世纪90年代国际油价的上涨。同时,地区间政治动荡、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都将加剧国际油价波动。地缘政治冲突将直接减少产油国的石油供给量,在短期内引发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并由此触发预期效应。
Hamilton分析指出截至年以来发生的五次大规模地缘政治冲突和战争直接导致了石油产量的减少,成为影响国际石油市场的供给冲击。国内学者主要从国际石油市场结构角度展开对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但学者们对OPEC组织在国际油价的影响和控制力的观点不一致。梁琳琳实证研究认为OPEC产量能够影响国际油价波动,在国际石油市场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单卫国认为作为维护其共同民族利益的产油国政府联盟,对世界石油市场存在一定的影响力。
赵农和危结根从理论角度论证OPEC组织的定价策略存在不稳定性因素。李懿和冯春山以世界石油市场结构为视角,分析发现OPEC组织仍然能通过产量政策对国际油价产生显著影响。程伟力实证表明国际油价长期受到OPEC石油供给影响。梁琳琳和齐中英实证研究表明OPEC对国际油价仍然存在短期影响力。BoqiangLinetal.研究发现OPEC的生产配额策略在短期内对国际原油市场产生影响。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OPEC组织不具备单独控制国际油价的能力,国际油价同时受到世界石油市场供需因素的影响。李天籽和王智辉指出OPEC不是卡特尔而是以“生产者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各成员国独立决策,因而无法操纵和控制国际石油市场。
齐中英等认为尽管OPEC的供给行为对国际油价的短期波动产生关键性影响,但世界石油市场供需基本面因素仍然是左右国际油价波动的重要因素,因此OPEC无法完全控制国际石油市场。管清友运用多重均衡模型从世界石油市场的权利和市场两个角度探讨国际油价波动的原因,分析认为油价波动是国际石油市场供求结构和国际关系权力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畅和杨再斌实证研究表明国际油价波动在长期内受到OPEC组织的石油供给与经合组织的石油消费需求的共同作用。此外,极端气候、自然灾害、石油行业技术的进步、新油田的开发等等都是影响国际石油市场供给因素。侯明扬和周庆凡认为发展致密油有利于抑制油价上涨。侯明扬和杨国丰进一步指出技术进步将提升致密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拓宽全球石油供给。
21世纪以后,由于美国页岩油气开采技术的日趋成熟,页岩油的生产实现了显著增长,美国“页岩革命”的成功重塑了国际石油市场,成为国际原油市场的又一重要供给冲击。谭小芬等实证研究发现年国际原油价格在原油产量剧增冲击下加速下降。陈欣研究认为国际油价受到原油开采成本、储采比以及国际原油巨头行为等供给因素的影响。
二、驱动国际油价波动的需求因素
国际石油市场的需求因素指的是世界各国经济活动引起的对石油消费需求量的变化,从而引发国际油价波动。经济发展带来的工业化进程导致了以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增长,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成为石油市场的主要需求因素。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亚太地区新兴经济体和世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迅猛增长,带动全球石油消费需求的持续高涨。为了提升以发达经济体为主的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在国际石油定价体系中的地位,年,石油消费国政府联盟组织——国际能源署成立。
Bacon研究认为20世纪90年的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是由于地理政治因素和需求因素导致。学者们研究发现石油供给冲击只能部分地解释油价波动,国际石油市场需求因素和市场均衡结构也影响国际油价的形成。Kaufmannetal.在供给需求均衡的框架下分析了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情况。
BarskeyandKilian提出OPEC组织的垄断定价和其发动的石油禁运等因素无法完全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际油价波动。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分析国际油价波动需要考虑石油市场的需求行为。20世纪90年代后的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主要由全球石油消费需求因素导致,尤其是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石油需求量的大幅增长。
Hamilton认为20世纪70-90年代的石油危机主要由国际石油供给中断引发,而21世纪初期,在世界石油产出增长停滞背景下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石油消费需求强势增长是导致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KilianandHicks实证研究表明受亚洲市场新兴经济体未预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推动了年-8年中期国际油价上涨。程伟力实证结果认为国际油价在短期和长期范围内受到中国和美国的石油需求的影响。
孙薇和齐中英的实证研究表明年-8年,经济需求的增加造成的油价上涨,进而推动进口价格的大幅上涨。Aastveitetal.的研究结构表明21世界头十年石油价格飙升主要受新兴经济体快速增长的影响。Naccache研究发现年-8年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和世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迅猛增长带动原油需求激增,以及部分发达国家稳定的石油消费需求。
7年-8年国际油价的暴涨并不仅仅受限于全球原油产量的缓慢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新兴经济体中国和印度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下的国际原油市场强劲原油需求加剧了原油供给本已趋紧的局面。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二十年间石油消费量保持着年均7%的增长速度,成为国际原油消费的主力军,国际原油市场的供需矛盾日渐突出,需求因素成为引发这一期间国际油价大幅波动的主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