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选题选题价值判断的5条标准作者

选题是科研写作的前提,没有选题或选题不当,论文或课题写作都无法真正展开。判断选题的价值和可行性,就成为科研工作者的一项重要技能。不过,很多作者缺少这方面的判断能力。包括学过我们科研选题策划课程的作者,虽然也了解了选题的一些评估标准,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又面临一些困惑。比如,这些评估标准到底需要同时满足,还是满足几个关键指标就可以,哪些属于关键指标?这些评估标准,谁在前、谁在后?为澄清大家选题判断的上述困惑,我们归纳总结出五条递进使用的选题判断标准。也就是,越靠前的标准越要首先考虑,只有满足了前面的判断标准,才能继续使用后面的标准对选题做进一步判断。

一、选题本身是否符合作者的研究目的

这里的研究目的,是指广义上的理解。既包括做选题是为了解决特定学术问题,也包括做选题是为了实现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的特定目标,比如,为了顺利毕业而做学位论文选题,为了发表C刊而做期刊论文选题,为了申报课题而做课题选题。选题本身是否符合自己的研究目的,这是选题判断首先要考虑的标准。有什么样的研究目的,就要做什么样的选题,研究目的不同,选题的侧重点的也会有差异。不顾自己的研究目的而盲目做选题,必然影响该选题的价值和可行性。如果选题本身就不符合自己的研究目的,偏离了自己的初心和需求,那么,这个选题即便做出来了,也无法直接用。这个时候,也根本不需要考虑其他的判断标准。

比如,同样是研究具体专业的“问题链”教学模式,拿这个选题去申报校级课题,就有研究价值和可行性,但是作者的研究目的,如果是为了申报教育部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述选题就显得过于简单,研究价值不够。反过来说,自己的研究目的明明是要发表C刊论文,可是却按课题选题的思路进行策划,或者放着易发表的选题不用,非要选择短期内难有突破的困难选题,这样的选题即使本身完全符合选题规范,即便看上去更加高大上,但对作者本人来说,也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们都偏离了作者最初的研究目的。再比如,自己的科研方向是“西方社会思潮”,可自己却总想着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做选题,从长远来看,这样的选题不利于科研方向的贯彻落实,不利于实现自己深耕某一方向的研究目地,同样会削弱选题的价值和可行性。

二、选题有无亮点以及常识性错误

如果一个选题本身符合自己的研究目的,那么,要进一步判断这个选题的价值是大是小,以及可行性如何,就要考虑该选题是否有亮点以及有无常识性错误。“常识性错误”很容易理解,即选题本身是否存在虚假主题、虚假问题或研究方法不切实际。比如,“幼儿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就是个虚假主题,因为国内不存在此类标准,相应地,针对该主题所研究的任何问题都是虚假问题。假如研究教学中的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却选择做思辨研究而不做实证研究,那么这也不符合常理。凡是存在上述常识性错误的选题,都没有研究价值,也不具有可行性。选题是否有亮点,指的是这个选题的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或研究方法是否有新意。新意越大,则研究价值越大,可行性越高;新意越小,则研究价值越小,可行性也越小。

比如,大而空或小而浅的选题,就没有研究价值。像“共产主义的生活原则”就是一个大而空的选题,因为这不是单凭一篇论文及几年的课题研究就能研究明白的;“在校大学生殉情原因”就是一个过于小众的选题,因为“在校大学生殉情”只是极端情况,并不是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常态;“创新绩效影响因素/评价”就是一个比较浅显的问题,因为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不需要再做研讨。再如,主题创新或问题创新或方法创新的选题,研究价值较大,可行性较大。像“学前儿童爱国启蒙主义教育”和“沉浸式文旅”,这两个主题都有较大的创新性,不管作者围绕这个主题研究什么问题以及怎么研究,这些选题都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研究价值大的选题,可行性就一定越大吗?研究国家领导人的思想,这个价值够大吧,可是很多人研究不了,可行性就不大。”这种情况的确存在。但是,我们前面说过,本条所说的判断标准,是建立在“选题已经符合自己的研究目的”这一基础上的。比如发表论文、申报课题,多数人都知道学术大牛要比普通作者更适合研究国家领导人的思想。这种情况下,普通作者出于成功概率的目的考虑,也会选择避免与学术大牛正面交锋,会退一步选择那些自己能驾驭的“小选题”。因此,可以排除“选题价值很大,可行性很低”这种情况。

三、追问选题理由并判断作者是否熟悉相关领域

这一条是对上一条判断标准的延伸。上一条说,选题本身如果有亮点,那么这个选题就可能更有研究价值,可行性也大。注意,我们说的是“可能”,而不是“一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有一些选题可能一开始在别人看来,并没有什么亮点。如果只凭能不能发现无亮点,就对选题价值、可行性做出判断,那么就可能出现判断偏差。也即,选题里的亮点到底是真的存在,还是作者随口一说,只是噱头、唬人的?这时,为了更准确地判断该选题的价值,就需要追问选题理由,进一步判断作者是否真正熟悉相关领域。

别人可以问这个作者,作者也可以追问自己:这个选题到底是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它?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研究?它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如果作者自己能自圆其说,能说服别人,能让别人相信自己说的这些就是选题中的“亮点”,那么,就说明这个作者的专业知识储备是足够的,是熟悉相关领域的。一个人如果能从专业层面把自己的选题解释清楚,让人相信这个选题就是有“亮点”,从概率上说,他的选题要比些解释不清、说不清楚选题“亮点”在哪儿的那些人的选题,更有价值,可行性也更大。

比如,“学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这个主题,初看平淡无奇,但是有一位作者指出,目前学界关于学科建设的绩效评价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ntimexchemical.com/yfcs/106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