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学校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五个融合”为特征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德育与智育、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系统梳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和竞争性,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特开设此专栏,旨在更好地展现学校各单位近年来推动“五个融合”的特色举措,以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药学院(深圳)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研究型药学人才,让他们既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深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现代药学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也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全面推动“五个融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德育与智育融合
大学阶段是青年形成和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以育为本、立德为先”的理念,符合青年人成长的基本规律。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
课程思政:以课程为载体,寓德育于课程,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将思想价值融入知识体系。着力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药学导论》《药事管理学》《文献查索与论文写作》,培养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培养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来源:药学院(深圳))
专业思政: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开展思政第一课、教师党建、学生党建、主题活动等,通过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融合设计,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与专业融合
专业办学强化学科支撑:主动适应药学学科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紧扣国家发展需求,加快药学专业的改造升级,发挥学科支撑优势,孕育和发展“四新”专业。
依托学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优化各类课程比重结构、学年分布,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大纲,更好地体现学科特点、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优势,凸显药学专业特色。
依托一流学科打造一流专业:积极参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做强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专业。
统筹课程群建设和学科建设:支持和鼓励学科带头人、高水平副教授陈红波、高理钱、吴玫颖、丁鑫、黄怀义担任教研室负责人或实验中心负责人。组建高水平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物化学课程团队等,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
科研与教学融合
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大力推动教授上讲台,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推动知名教授讲授基础课。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本科人才培养。推动落实全程学业导师制。
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开设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新兴方向的课程《药学导论》,将学术训练融进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支持和鼓励教师动态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过程,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
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材资源:鼓励和支持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编写既符合国家需要又体现个人学术专长的高水平教材。年,学院谢智勇教授出版《仪器分析实验》教材。
科学研究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开展灵活多样的项目式学习,设置《科研微项目》课程,采用小组研讨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锻炼学生学术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推动实验室、科研基地向本科生更大范围开放共享,落实科研实验室本科生人才培养任务,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建立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制度:鼓励学生创新性、探究性学习,学生参加课外科研训练如“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产生一批创新成果。引导学生依托教师科研项目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提高毕业论文与综合训练的质量。
药学学生学术会议
(来源:药学院(深圳))
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本科生和研究生相互融合与贯通培养模式,使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相互衔接,让更多的青年进入足够的培养周期,更多地进入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本硕博一体化课程设计:实施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绘制课程地图,统一课程编码,在本科阶段设置研究生课程,保证人才培养的前沿性和一贯性,引导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修读一定学分研究生课程。
学业辅导、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鼓励学生选择进一步深造,让更多的青年进入足够的培养周期。
营造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浓厚氛围:建立拟深造学生信息台账,有针对性地开展保研分享、留学指引、考研辅导、调剂指导等,从全面导学、精准助学到主动促学,为学生继续深造营造良好环境。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学院围绕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驱使的创新药学的发展方向以及创新型高端药学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活动,营造“学在中大、追求卓越”优良学风。
推动“一社团、多项目”的建设,支持高水平学术竞赛的开展,紧扣第一课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大力支持学院学术类社团药学学业与学术发展中心发展,以社团为推力,推动“全国实验技能大赛”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工作。针对学院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以社团为依托进行分级管理,围绕第一课堂专业学习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学业规划指导、专业思想教育、专业兴趣引导等各类工作,通过学生学术论坛、学术墙报评比、实验技能大赛以及科研微项目汇报等具有药学特色的学术活动,持续推进学院“创新型高端药学人才”的培养工作。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工作队伍联动配合:学院充分调动高水平专人教师参与和指导引领学业发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出台《班主任选聘与管理实施细则》,选聘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积极性,做好导学、促学、奖学、助学工作。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使得学生早进实验室、早加入科研团队、早参加科研活动、励志升学深造的观念深入人心。
以第二课堂为牵引推动“五育”融合贯通:学院以第二课堂为牵引,推动“五育”融合贯通。德育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为载体,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专业学习和日常学习中,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还原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回到知识原点,阅读经典,让学生在领会思想魅力之中实现以理服人与以学养人;智育方面以开展“榜样的力量”“毕业生经验分享会”“毕业物语”等栏目,发掘优秀事迹、以榜样育人;劳育方面配合劳动课程安排,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教育、文明宿舍建设、公共区域文明卫生建设、公益实践活动等劳动教育,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美育方面通过文化宣传媒体中心美育计划,以思政课程为抓手,成立四大兴趣小组(平面组、摄影组、摄像组、记者组),落实“三全”育人,让艺术成就美育,以美育立德树人;体育方面通过师生篮球赛、医学生运动会及长跑月等活动增强体魄,发扬体育精神,展现学院学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来源: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