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炒两个菜不放味精。”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人开始抵触味精,网上还有流传味精会导致脱发、致癌等说法,许多人开始用鸡精、蘑菇精等代替味精。你以为吃鸡精好过味精?鸡精商家要偷笑了。那么,味精是不是真的如传闻所说有危害?鸡精比味精好?长期食用味精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一般而言,经常食用味精导致体内谷氨酸钠摄入量过多,可能会导致以下后果。
1、降低人体抵抗力,减少人体对维生素的吸收,并对人体的中枢神经、骨骼、骨髓、遗传系统产生破坏。
2、谷氨酸钠在消化过程中能分解出谷氨酸,谷氨酸在脑组织中经酶催化,可转变成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味精摄入过多时,这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就会使人体中各种神经功能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出现眩晕、头痛、嗜睡、肌肉痉挛、焦躁、心慌意乱、骨头酸痛、肌肉无力等症状。
3、较明显的症状是引起口渴、咽喉灼痛,由于味精中含钠,钠过量可造成体内水潴留,导致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加重心、肾负担。60岁以上的人对钠的摄入尤为敏感,所以,老年人、高血压、肾炎、水肿、哮喘等患者要慎重食用味精。
4、当食用味精过多,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时,血液中的谷氨酸含量增高,限制人体对钙、镁、铜等必需矿物质的利用。
味精过量的危害
当味精摄入过多时,这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就会使人体中各种神经功能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出现眩晕、头痛、嗜睡、肌肉痉挛等一系列症状;有人还会出现焦躁、心慌意乱;部分体质较敏感的人甚至会觉得骨头酸痛、肌肉无力。另外,过多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还会抑制人体的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释放激素,妨碍骨骼发育,对儿童的影响尤为显著。
当食用味精过多,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时,还会导致血液中谷氨酸含量增高,限制人体对钙、镁、铜等必需矿物质的利用。尤其是谷氨酸可以与血液中的锌结合,生成不能被利用的谷氨酸锌被排出体外,导致人体缺锌。锌是婴幼儿身体和智力发育的重要营养素。因此,婴幼儿和正在哺乳期的母亲应禁食或少食味精。
另外,研究人员认为,长期过量食用味精可能导致视网膜变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大量谷氨酸令心脏操作减缓,令心脏收缩幅度增加,令冠状脉管受压缩。很大量的谷氨酸会令心脏停止活动。
以下七种情况下不宜使用味精
1、不宜放在过碱或过酸的汤菜中。味精在碱性汤液中会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一种不良气味;在酸性汤液中溶解度小,味精会失效。
2、不宜过量食用。用量过多(每天食用5克以上),会出现背部及上肢麻木、周身酸软等不良反应。
3、不宜在炝锅时放入。在高温下味精会变成焦谷氨酸钠,这是一种有毒物质。同样道理也不可长时间炖煮。
4、不宜调入鱼、虾、哈蜊等食物中。
5、不宜加入炒蛋中。因鸡蛋本身就含有许多氨基酸,正是味精的主要成分。
6、不宜婴儿食用。因味精能和婴儿血液中的锌发生特异性组合,生成谷氨酸锌,随尿排出体外导致婴儿缺锌,
7、不宜直接拌入凉菜中。因难溶解影响调味效果,应先将味精溶解在适量温水中后再行拌入,这样调味效果好。
专家团队介绍
孙祖前
重庆市针灸学会会员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医院康复科、医院软伤科进修学习,师从郭剑华等国医大师,医院针灸科工作十余年。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肩周炎、膝骨关节炎、面瘫、脑梗塞、脑溢血后遗症等疾病有独到的见解。擅长针灸推拿、小针刀、中药外用(膏丹丸散)、水针刀、神经阻滞、骶管注射、射频消融和臭氧注射等中西医治疗手段。
潘志翔(特聘专家)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医传承工作室成员、重庆市针灸协会会员、针法专委会委员、参与发表多篇论文,曾获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编写《中国穴位灸疗大全》.曾在医院进修软伤,重医附一院康复科进修康复医学,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十余年,擅长使用针法(包括毫针、三棱针、锨针、火针等),灸法,平衡针、腧穴药物贴敷、腧穴药物注射、神经阻滞、穴位埋线、神经弹拨等技术治疗各种急慢性扭伤、肌筋膜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炎、腱鞘炎、失眠、面瘫、中风后遗症等病症。
罗长煜
副主任医师。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内科诊疗工作。年--年6医院工作。曾任住院部内科主任,门诊部主任。从事内科诊疗工作48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对内科疾病的诊疗有独到之处。48年的工作得到了经治病员、家属的认可,好评,有一定的知名度。
夏瑞全
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擅用中、西医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经验丰富,效果显著。擅长中医内科、用中药治疗肺气肿、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咽炎、脑出血后遗症、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更年期综合症、荨麻疹、湿疹、老年性皮肤瘙痒、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小儿夜哭、夜磨牙、小儿消化不良、厌食、肝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崩漏、产后恶露不尽、降闭、妊娠呕吐等疑难杂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