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的产生有其温床,而其危害绝非短期能显现,如何避免需要多方面联手,既要有制度约束,也要有个人自觉。一篇论文从收稿到刊发,要经过责任编辑的初审、联网查重、专家评审、责任编辑复审、主编终审等审查,责任编辑、评审专家、主编需相互配合,层层把关,尽可能将学术不端的论文剔除,从而保证学报的学术质量。
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编辑是高职学报论文学术质量把关的第一人,编辑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
一是要提升编辑地位。提高学报编辑的工资标准和待遇,改变其教辅地位,吸引优秀编辑人才的加入。
二是要调整编辑队伍人员结构,无论是年龄结构还是知识结构,使得编辑队伍老中青结合,既有年民者的经验与阅历,又有年轻人的敏锐,既有社会科学的知识背景,也有自然科学的知识背景,能更全面对稿件的内容进行把关。
三是要加强编辑人员的科研能力,使其有时间和机会不断充电,不断吸收新观点、新知识。增强对稿件的学术性和创新性判断。四是加强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谨慎对待每一篇投稿,绝不发表学术不端论文。
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
严格执行学报三审制度,包括责任编辑的初审、同行专家的评审、主编的终审。责任编辑、评审专家和主编各司其职,认真把好每一道关口,每次的评审意见都要言之有物,并进行存档,以备论文刊发后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时进行倒查,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尽量在发表前发现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及时处理,避免造成不利影响。现今大部分高职学报实行的是栏目负责制和责任编辑负责制。初审尤其重要,不仅要审查其学术水平的高低,更要严格防范其学术不端。
写作水平低和写作态度差的自不必说,对符合投稿要求的稿件要从多方面、通过多渠道对作者身份、论文内容的学术性、数据来源等进行审查。高职学报编辑部要有内部相对完善的认可制度和学术伦理规范,特别是较严格的学术成果发表程序和技术规范。只有靠完善严格的防范措施甚至立法才有可能将这一学术劣迹铲除。
建立动态专家库
有的高职院校,由于受人事制度和财务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只能从本校的各学科带头人或专业水平较高者中选择论文评审专家,评审队伍的专业水准有差异,责任心也不同。对于本校教师稿件,即便是匿名评审,他们也会知晓一二,在审稿时难免会有偏颇。对稿件的取舍把握能力不一致,使一些涉嫌学术不端或学术水平低的稿件通过评审,最终得以发表。当然由于评审专家能够看出作者身份,所以对论文的真实性会有更准确的判断。
基于以上情况,编辑部应建立动态专家库,每1-2年,通过对评审专家的评审质量进行打分,适当剔除那些在专业上故步自封、没有新的研究成果且无法对学术不端论文进行严格把关的专家。同时,应增加校外专家,以便在评审本学院稿件时能更加客观、公正,及时甄别出学术不端论文。要保证校内外专家的合理比例,校内外专家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把关学报的学术质量。
完善高职学报论文学术不端行为事后处理机制
对于已经刊发的论文,在从有关读者、知情者处得知该论文有学术不端行为后,应及时核实,谨慎处理川。如核实后情况属实,要通知相关的学术网站进行撤稿处理并在网站上说明撤稿原因。同时通知违规作者所在单位,并依据学术不端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进行处理,如通报批评,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撤销学术奖励、荣誉称号,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申请资格等。如果是在读研究生,其所在学校核查后,情况属实,应进行相应的学术惩戒。
这样做一方面对其违规行为做出相应惩罚,另一方面对其他意欲违规者起到警示作用。制止学术不端行为很难依赖作者本人的自律,必须加强各级出版单位、出版人的审查力度,情节严重者要加大处罚力度。只有加大作弊的成本,才能让违规者知难而退。同时,应将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平台进行共享,增加作弊者的错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