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协理事吉林大学博导丛文俊谈书法创作

北京中科白癜风专治白癜风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在《书法》年第一期的专题介绍中,我写了一篇《学书自叙》,主要讲学习书法的历程和学术研究的助力,既是体会,也为备忘。基于同样的想法,这里接续再谈几个话题,可以和前者并观。需要说明的是,体会只限于个人的认知与实践,不一定正确或有什么道理,读者如能指摘其中谬误,我将不胜感激,此先致谢忱。

1、摸石头过河

我读过很多美学的书,自然不缺少求新意识,但在用来说明书法问题时,总是不能契合,原因即在于古人从不这样看问题,也从不这样阐述问题,而书法研究又不能割裂历史。大概是国学的东西装多了,我总是认为学术研究应该走本土化、民族化的道路,书法是国粹,讲中国人自己的话和道理应该能讲清楚,深不深刻要看是否能解决问题,而不在于引用了多少西方人的词汇话语,保持原汁原味也许会更好。很明显,我们治学思想、方法影响到书法的学习和创作。

书法要有个性,讲道理谁都清楚,但怎样寻求个性,确认其风格的意义,就不容易了。具体说来,它可以包括:怎样认识并明确艺术个性?艺术个性与作者的天资、性情、学养、胸次有什么必然联系?个性风格是怎样统摄不同书体、不同作品及表现形式的?如何明确个性与学古、时尚的关系?选择什么样的技术、风格来诠释作者的个性?能否证明个性风格的独立性与唯一性?等等。现在看起来问题有点复杂,实际上它原本就很复杂,我在充分认识到它的复杂性之后,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和思考过程。也可以说,我是摸石头过河走到今天的。

我在《学书自叙》中讲过,曾有一段时间需要时尚和认同感,但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作意”,模糊了书法根基于“写”的基本原则,越是想追求什么,就越是觉得远离本心,很矛盾。后来,我从学术研究中受到启发,觉得自己想要的和想给人看的不一样,自己感觉好和想让别人说好不一样,自然生出来的风格和为了达到某种戏剧性效果而作出来风格不一样,如果想做到真实,就只有由乎性情,顺其自然。由乎性情,指努力发现自己与哪些东西亲和,别看他人,别勉强自己;顺其自然,指不预为制定框框,想象什么效果,只问学习所得。

我把读贴、临贴与读书、学术研究的体会相结合,上起甲骨文、下讫清代,博瞻约取,循序渐进,可谓工程浩大了。今天看来,这种笨工夫不笨,值得。我的通读、通临以书法史和书法传统为参照系,其好处多多。一是掌握各种书体的特征和书写要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ntimexchemical.com/yfcs/102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