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挂二作的研究生,对论文没有任何贡献,

来源

募格学术

编辑

学术君

我们的毕业要求里有一条,“学生为第一作者,或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发表两篇核心论文或一篇EI或SCI即可毕业。

乍一看,觉得这个要求没什么毛病。但仔细揣摩,就会发现这里面有很多漏洞。

这种情况会滋生出来以下几种不良情况:

第一,有的学生抱有侥幸心理,等着导师发篇EI或SCI,把自己的名字挂在二作上,然后躺着毕业。不是我瞎掰的,我们专业真有这样不急不慢的人,宁愿等,也不愿意自己写。如果不幸没等到,他也有自己的办法,这个我不想多说。

第二,有的老师指望学生写论文,然后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一作。这一次,坐享其成的对象变成了老师。我真的很想呵呵,这同样是真实情况,我从不胡编乱造。

反正毕业的时候,只看学生和老师的名字是不是在前两作,只要在前两作,那这篇论文是谁写的,学校根本不关心。我再次呵呵。不知道制定制度的人是不是都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01

我不是个喜欢惹是生非的人,但我是个深受制度其害的人,眼睁睁地看着别人钻制度的空子,心里确实有点不爽快。

去年评国奖时,我们专业拿国奖的同学,就属于被馅饼砸中的类型。在国奖的答辩上,TA连即将要答辩的论文题目都背不全,还在现场问别人题目的某个单词怎么读,然后开始背论文题目,连论文内容也是导师告诉TA,应该怎么说给评审专家听。

对文章没有贡献却挂名成了二作最终拿了国奖,这件事我们组几乎人尽皆知,对却没有人揭发举报,大家一致地选择了默认,可能觉得国奖这个东西本来就不是普通学生该做的梦?

真正自己写论文的人累得吭哧吭哧,而选对了导师的人却可以坐享其成,这确实让那些真正搞学术的人很心寒,也渐渐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博士是全世界数量最多的,质量却不是最高的。

02

我很想知道,我们学校敢不敢把毕业要求改成必须只能是学生一作才能毕业,我就不信还有导师愿意自己写完论文,把学生挂一作的。

给你挂二作,我是成人之美,是赠人玫瑰。给你挂一作,那不是砸了我自己的饭碗吗?

而且导师在评职称的时候,只认一作,学生一作,导师二作或通讯作者都不行。这样一来,学生写的论文也不会再平白无故地被老师掠夺走。

我是觉得,既然做学术就好好做,不想做就别做。巧取豪夺学生的论文不是一个导师该有的行为。

不过,我也有听到有些人反驳我的观点说,“你知道什么啊?有的期刊要求第一作者必须是博士,不把导师名字放在第一位,你的论文连投都投不出去”,还会有人说“拜托,这是高校学术圈的潜规则好吗?你不知道很多导师都强行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一作上吗?又不是只有你导师这样。”

呵呵,我第三次呵呵。

学术圈就是因为有你们这种人,才会给别人有恃无恐的机会。明明被欺负了,你还一个劲地安慰自己“吃亏是福”,好吧,既然你一定觉得吃亏是福,那我祝你福如东海好了。

03

如果我告诉你,国内有的大学要求申请读博的人,必须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EI及SCI的论文才具备基本的报考条件,你会怎么想?

如果我告诉你,我参加的学术会议论文评选要求第一作者必须是学生,否则取消参赛资格,取消学术奖学金,你又会怎么想?

不是成年人不清醒,只是大多数人选择性失明。

今年评国奖,还是有很人幸运地被老师挂了二作,即便Ta对文章没有什么贡献,却直接拿到申请国奖的入场券。而我们只能站在一边苦笑。

你觉得我是羡慕他们拿到的那点钱吗?根本不是,那两万块钱,对现在的我们来说,或许是很大一笔钱,但放在漫漫人生路上,这笔钱微小地不值一提。

你觉得我是羡慕他们获得的荣誉吗?呵呵,我第四次呵呵。荣誉?是不是他们的荣誉,他们心里没数吗?

我是为学校的制度感到心寒,知道自己辛辛苦苦写一篇论文,可能也抵不过别人导师的一篇一区SCI二作,很多人从一开始就直接放弃写高质量的论文了。

04

我研究生没有拿过国奖,但我本科拿过国奖,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一定的发言权。国奖的金额可能不是所有奖学金里最高的,我本科国奖,但我们学校的校长奖学金却是。

可是国奖发证单位的级别是最高的,它的落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你的名字第一次离教育部这么近,你不觉得骄傲吗?不觉得自豪吗?而且每一张国奖的右上角都有一个独特的,只属于那张证书自己的编号。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特别高端?

是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国奖是一个学生学习生涯的最高奖项,获得了这个奖,是对学生自身的高度认可和鼓励。拿到这个奖,会让学生拥有从未有过的自信。不过这都是本科获奖时带给我的体验,研究生了,我再没机会体验过。

我之所以如此有感而发,大概是因为我本科的学校太好了。

本科是个二本,在十八线的小城市,我曾经讨厌极了,憎恶极了那个学校,觉得它淹没了我的才华,遮住了我的眼睛,大学四年,拼命读书,就是想要逃离,逃离那个很小很小的地方,去更大的世界开阔眼界。

然而,等我真正离开才发现。我在母校并非一无所获,其实它给了我太多,在我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它给了我那个年纪最需要的正能量。

我本科是一个特别讲求公平公正的地方,所有的评奖选票等等都需要经过班级里学生的投票,确认学生没有异议后,才会拿到院里,由相关领导和老师进行确认,再汇报给学校。

就连入党这么难的事情,也是公开选举选出来的。不是别人说的,送礼送出来的。

我是个亲眼看见南瓜变成金色马车的孩子,我是个尝到了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所以我格外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

本科学校虽然没有给我见识,但它却给了我一种能力,一种永远相信奋斗的力量的能力。使我日后在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以及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依然得以穿透,看见人生的底色,牢牢定住自己心里的卯。

反倒是现在的这个学校,名气和师资都比我本科学校好,却鲜少遇见教会你信奉奋斗意义的人。

我无法改变大环境,但我能改变我自己。我还是会相信最古老的道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作者后发邮件补充:我没有一棒子打死所有文章二作的意思,本文是我的亲身经历,文中案例中获国奖的二作,确实没有任何贡献。)

本文来源:募格学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ntimexchemical.com/zzbx/107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